正文 基於高職學生特點的《嵌入式操作係統》課程教學改革(2 / 3)

第一部分複習和深化使用Linux操作係統:文件與目錄操作、網絡操作、Linux係統啟動過程分析、係統服務。

第二部分複習和深化Linux 下的 C 編程基礎:使用vi編輯器編輯源程序、使用gcc編譯器編譯源程序、使用gdb調試器調試程序、自動化編譯(makefile文件和make工具)、建立交叉編譯環境等。

第三部分嵌入式Linux的構建:Bootloader的編譯、修改和使用;Linux的定製與編譯;根文件係統製作。

第四部分嵌入式Linux係統的程序開發: 簡單的驅動程序開發和嵌入式應用開發(C語言和QT程序)。

第五部分課程實訓2周,采用集中實訓階段,完成一個具體嵌入式係統的應用移植或開發一個具體的嵌入式產品應用,最終完成該課程的整個教學目標。

2.3 以強化職業能力為主線,創新教學模式

在了解了教學對象的特點和確立了本課程教學基本目標後,在走訪企業和調研其他院校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論證,在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麵提出了一些適合本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通過六年來的應用實踐,並不斷地調整深化,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推廣“教、學、做”相結合的項目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實踐動手中學習新知識。在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教學思想。

課堂教學共84學時, 課程實訓2周共28學時,合計112學時。在課堂教學84學時中,其中用於理論教學的課時為42 學時,主要講解嵌入式Linux操作係統;用於實踐教學的課時為42學時,再加上2周課程實訓的28個學時,整個實踐性環節的學時總量達到70個學時,足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熟練掌握嵌入式Linux操作係統開發技術和方法。

培養目標決定一切圍繞工作崗位進行, 在教學方式上, 要求我們貼近企業, 貼近實際,又能在學校環境下方便實施教學,為此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2.3.1 倒推式教學法

在該課程的第一次上課時,就讓學生認識一個典型的嵌入式產品。以這個實際的嵌入式產品為目標,將產品的各個部分進行分解,倒推出這個產品的開發過程,從而實現 “產品” 到 “部件” 的倒推。然後,把各個“部件”歸屬到課程不同章節的內容,放到相關的教學單元去講解完成;再把“部件”分解成“零件”,實現“部件”到“零件”的倒推,把每個“零件”歸屬到每一次上課內容,放到每一次理論上課去講解完成。在每一個教學單元中, 以“部件”為核心,設計出實際開發中要解決的課題。在每一次上課內容,以“零件”為核心,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解決。通過“部件”的分解和組裝,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在動手中掌握基於嵌入式操作係統的應用開發能力。在最後2周的課程實訓中,讓學生完成一個產品的正推過程,通過將產品的各個“部件”組裝來掌握整個嵌入式產品的開發過程,從而在整體上建立嵌入式產品的開發規律和方法,使學生一畢業走出校門,就可以直接在企業從事嵌入式產品的開發,達到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過渡的目的。

2.3.2 實訓任務的微觀化

在進行每一次理論上課中,均采取項目驅動和問題牽引的教學方法。對該課程每一次上課的微觀設計進行了處理,抽取出一個個小任務,老師講課的目的就是解決這些小任務,講完後再由學生自己實驗去解決這些小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的解決,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自然容易掌握了嵌入式操作係統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