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果體內有磷酸鈣或碳酸鈣沉澱的有機質,稱為腦沙,在成人的鬆果體內常見腦沙,它是鬆果體細胞分泌物經鈣化而成的同心圓結構,隨年齡而增多,其作用至今尚不清楚。

意大利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正常的鬆果體可能還有防癌作用。因為發現切除鬆果體後能促進某些腫瘤的生長。

鬆果體細胞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作用與黑素細胞刺激素相拮抗,可使皮膚褪色。在哺乳動物,褪黑激素具有抑製生殖腺發育的效應,主要是通過抑製垂體促性腺激素而間接影響生殖腺的活動。近年研究報道,褪黑激素的合成分泌不足,可能會引起睡眠紊亂、情感障礙、腫瘤發生等。給予外源性褪黑激素,具有抗緊張、抗高血壓、抗衰老、抗腫瘤、增強免疫力和促進睡眠等效應。白天日照時,鬆果體幾乎停止分泌活動,至夜間才分泌褪黑激素,故生物體能依外界的日照變化,有節奏地控製鬆果體的功能活動。哺乳動物鬆果體晝夜節奏性變化是受視交叉背側的視交叉上核的調節;反之,鬆果體也影響視交叉上核的晝夜節奏變化。

現在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褪色素。1959年Lerner從牛鬆果體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能使青蛙皮膚褪色的物質,並命名為褪色素,其化學結構為5-甲氧基-N-乙酰色胺。在鬆果體內羥化酶、脫羥酶、乙酰移位酶及甲基移位酶的作用下,色氨酸轉變為褪色素。鬆果體褪色素的分泌出現在明顯的晝夜節律變化,白天分泌減少,而黑夜分泌增加。實驗證明,大鼠在持續光照下,鬆果體重量變輕,細胞變小,合成褪色素的酶係活性明顯降低,因而褪色素合成減少。反之,致盲大鼠或大鼠持續在黑暗環境中,將使鬆果體合成褪色素的酶係活性增強,褪色素的合成隨之增加。摘除動物的眼球或切斷支配鬆果體的交感神經,則褪色素分泌的晝夜節律不再出現,說明光與暗對鬆果體活動的影響與視覺和交感神經有關。刺激交感神經可使鬆果體活動增強,而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可阻斷交感神經對鬆果體的刺激作用。如毀損視交叉上核,褪色素的晝夜節律性分泌消失。所以視交叉上核被認為是控製褪色素分泌的晝夜節律中樞;在黑暗條件下,視交叉上核即發出衝動傳到頸上交感神經節,其節後纖維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與鬆果體細胞膜上的β-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通過cAMP-PK 係統,增強褪色素合成酶係的活性,從而導致褪色素合成增加;而在光刺激下,視網膜的傳入衝動可抑製交感神經的活動,使褪色素合成減少。褪色素對下丘腦—腺垂體—性腺軸與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的活動均有抑製作用。切除幼年動物的鬆果體,出現性早熟,性腺與甲狀腺的重量增加,功能活動增強。人們早就發現某些性早熟男孩是因鬆果體腫瘤所致,因此認為鬆果體在青春期有抗性腺功能作用。正常婦女血中褪色素在月經周期的排卵前夕最低,隨後在黃體期逐漸升高,月經來潮時達到頂峰,提示婦女月經周期的節律與鬆果體的節律關係密切。

鬆果體能合成促性腺釋放激素(GnRH)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及8精氨酸—縮宮素等肽類激素。在多種哺乳動物(鼠、牛、羊、豬等)的鬆果體內GnRH比同種動物下丘腦所含的GnRH量高4~10倍。有人認為,鬆果體是鬆果體能合成促性腺釋放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補充來源。

近年來還發現,褪黑激素具有加強中樞抑製、促進睡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