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頭頂正中的深處,有一個豌豆大小的東西,形似鬆子,故名為鬆果體。長約1厘米,寬約0.6厘米,厚約0.4厘米,重0.2~0.3克。對這樣一個小腺體,人們曾長期弄不清它究竟有什麼作用。現在已經清楚,鬆果體是一個活躍的內分泌器官,主要分泌褪黑激素。此外,在鬆果體內還有大量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對控製生物的周日節律起重要作用。
鬆果體位於間腦之上,第三腦室的後端,借短蒂與間腦相連,所以又稱之為腦上腺,呈扁圓錐形,以細柄連於第三腦室頂。在兒童中期發育至最高峰,一般在7歲後逐漸萎縮,成年後不斷有鈣鹽沉著。
覆蓋鬆果體的被膜就是軟腦膜。含有豐富血管和無髓神經纖維的結締組織自被膜伸入腺內,形成小隔,將腺分成許多不規則的小葉。小葉的實質是由鬆果體細胞核的神經膠原細胞組成。鬆果體細胞是構成鬆果體的主要成分。鬆果體細胞與神經內分泌細胞類似,細胞在小葉內排列成索,胞體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而圓,核仁明顯,在銀染色切片中,可見細胞具有突起,短而細的突起終止在鄰近細胞之間,長而粗的突起多終止在血管周間隙。細胞質弱嗜堿性,常含脂滴。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的遊離核糖體、少量粗麵內質網,和廣泛的不典型的滑麵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較發達,可見少量滑麵內質網和粗麵內質網;胞質內還常見小圓形分泌顆粒,顆粒內含有細胞合成的褪黑激素。此外,胞質尚有一種稱為突觸帶的結構,是由電子致密的杆狀體周圍的許多小泡組成。在低級動物,鬆果體作為光感受器,鬆果體細胞的突觸帶為突觸前成分的組成部分;但在哺乳動物,則見突觸小帶分布於相鄰鬆果體細胞相互接觸處,或鬆果體細胞與細胞外間隙或腦脊液相接觸的部位。因此,哺乳動物突觸帶係突觸前成分的提法不能成立。突觸帶可能與化學介質的運輸和釋放有關。
神經膠原細胞為有長突起的細胞,位於鬆果體細胞索和血管之間。電子顯微鏡下,細胞內含有較多的內質網,並有少量遊離的核糖體。一般認為它們屬於星形膠質細胞。
小葉除上述兩種細胞外,還可見到其他神經膠質細胞及肥大細胞。後者可能與鬆果體內含有多量的5-羥色胺有關。
褪黑激素可能是鬆果體的特殊激素,它在鬆果體細胞內合成並釋放,能抑製腺垂體促性腺激素的釋放,可以防止性早熟。如果在兒童時期鬆果體遭到破壞,則出現性早熟或生殖器官的過度發育。
目前認為鬆果體起生物鍾作用。通過影響一些內分泌腺體(主要是性腺,還可能有垂體、甲狀腺和腎上腺)的功能,來控製生物的周日節律。
由於鬆果體處於前後腦的關鍵部位,所以解剖學家卡裏盎說它是人類思想通過腦腔的必經門戶。德國科學家笛卡兒認為這是“靈魂所在之地”。也有人把它看成是“智慧庫”。
後來,人們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對它進行考察,認識到它本是動物的“第三隻眼睛”。20世紀初,瑞典的解剖學家發現,金魚和蛙的鬆果體內竟然具有對光敏感的結構,“第三隻眼”的說法於是漸漸流傳。此外,它還有調節體溫、改變膚色等作用。它分泌的激素,可直接和間接影響人體的許多功能。
現代科學證明,黑暗環境會刺激鬆果體大量分泌一種名為“褪黑素”的化學物質,它能抑製生殖功能。有人認為,盲人的不孕症可能與鬆果體分泌功能過強有關。有些孩子的性早熟,也許正是鬆果體解除控製的緣故;相反,若分泌功能過盛,則可導致青春期延遲。已經證明,老年人睡眠少的原因,是褪黑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有人認為,褪黑素還有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防治孤獨症和冠心病等多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