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我國低碳型社會及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啟示
智庫
作者:穆曉楠
摘 要:在氣候問題備受世界關注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中國當前正麵臨嚴峻的國際減排壓力和經濟發展的能源環境約束,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履行國際社會責任的客觀需要,也是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日本作為一個能源極度匱乏的島國,是低碳經濟最積極的倡導者與推進者,通過多年來的節能減排與技術革新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麵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應充分借鑒這些經驗,從而促進本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 能源利用率 日本經驗
一、氣候變暖發展趨勢
中國科技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2012年3月25日報道,一項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球氣溫有可能比上世紀上升1.4℃至3.0℃。據最新研究論證顯示,氣溫隻要上升1.5℃,融化的永久凍結帶就有可能會把大量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裏。專家發出警告,僅西伯利亞一個地區,大規模的解凍就會釋放出超過1萬億噸二氧化碳和甲烷。額外水平的溫室氣體有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的步伐。自然生態係統和人類的基礎設施也將會受到嚴重破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做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指出:“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的觀察表明,世界整體氣溫上升的原因基本可以斷定,人為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了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人為的因素造成了世界氣溫的上升。另外,據IPCC一係列特別情景排放報告(SRES)預測, 2090-2099年的世界年平均值氣溫與1980-1999年平均值相比將要上升為1.1~6.4℃之間。自工業革命以來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濃度與氣候溫度上升成正比關係。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特征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根據我國科學家的發現,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65±0.15℃,比全球年增溫幅度0.6±0.2℃略高。為了既要保持經濟增長,又要降低氣溫上升的幅度,那麼控製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發展低碳經濟在今後的世界範圍的活動中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
從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區分布上看,1965-2008年累計排放量,美國是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占全球累計排放量的25.5%,超過1/4;歐洲國家在累計排放量前十名居多,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都是排放量大國,其他歐洲國家也占到全球累計排放量的21%;中國由於人口眾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累計排放量的1/10;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到2007年為最高值後,在2008年開始有所下降,2009年為12億900萬噸(換算CO2)。這一排放量比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基準年(1990年)的排放量12億6100萬噸還減少了5210萬噸,比上一年度減少7140萬噸。排放減少的原因是,自2008年後半期開始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一些產業部門的能源需求量減少以及核能發電廠的設備利用率的提高等。由於利用能源所造成CO2的排放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5%,因此抑製由能源消費造成的CO2的排放對於發展低碳經濟尤為重要。
三、能源充分利用與日本的經驗
衡量能源利用率的指標,要看為了獲得一個單位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消費量。2008年每創造100萬美元GDP,世界平均能源消耗換算石油為28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732噸。美國的能耗是198噸,CO2排放為490噸,中國的能耗是711噸,CO2排放的排放為2418噸,日本的能耗為97噸,CO2排放為231噸。由此看出日本無論在能耗方麵還是CO2排放方麵都在世界上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日本在經曆了兩次石油危機後,開始對如何有效地使用能源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革與創新和降低成本,通過多年來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日本在能耗利用率以及減少CO2上走在了世界前麵,日本正在向建設低碳型的社會一步一步邁進。目前日本的CO2排放主要是“生產”、“運輸”、“辦公”、“家庭生活”中產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運輸”、“辦公”、“家庭生活”的排放占總排放的50%以上。可以看出“生產”排放的減少已經有了不錯的成績,與生活相關的“運輸”、“辦公”、“家庭生活”排放的減少還是有很大的改善餘地。當然,在“生產”方麵的繼續減排,通過節能技術的引用推廣,還有相當程度的期待。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生產出節能產品是關鍵,日本已經將生產節能產品作為建設低碳型社會的一個戰略目標。為了節能減排,日本在以下幾方麵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