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7年,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投入巨資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光能、氫能、燃料電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並積極開發潮汐能、水能、地熱能等方麵的研究。
2.日本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采取了四大措施。開發革新技術並普及現有的先進技術; 建立一套讓整個國家朝著低碳化目標努力的機製; 提高農村和地方城市對實現低碳社會的貢獻; 重要每一位國民的作用,讓國民理解減排的意義、重要性、做法和可能伴隨的負擔,從而采取實際行動。
3.不斷強化政策法規的引導和保障作用
4.積極推動向低碳城市與低碳社會轉型
5.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6.太陽能占據世界半壁江山
7.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引擎
8.風電日益受重視
9.生物能源另辟蹊徑。垃圾發電;木質生物能發電; 生物柴油
10.碳捕捉、封存於轉化
11.碳基金與碳交易
日本在眾多領域都有極為先進的科學技術,並且還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和世界知名企業作為後盾,這些都是發展低碳經濟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礎,也為日本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理念已經滲透到了每個企業、每個家庭、每個人。例如,住宅和辦公場所的能源管理可視化;新建住宅或改建住宅時,要求必須是節能住宅;電動汽車的開發與盡快應用等措施在逐步推進。
四、建議與結論
1.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是將原有的低技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為高技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製造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七大行業裏,我們可以看出,除了生物醫藥之外,其餘均與低碳經濟有著直接間接的關係。從最上遊的新能源,到中遊的工業電力的節能減排,再到最下遊的低碳服務,碳金融等,低碳經濟涵蓋麵很廣。中國擁有成熟的製造業,也擁有最大的潛力市場,空間極其巨大。例如中國的太陽能製造業已經占據全球60%的產量,國內市場卻幾乎等於0,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擴大內需必須與發展低碳經濟緊密聯係起來,今後通過將產業結構與發展低碳經濟相結合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2.區域結構調整。協調發展不平衡,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後的區域。對於這一點,低碳經濟則是最好的載體。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相對人口稀少,我們之前由於一味開發煤炭,有色等資源,嚴重汙染了環境,給西部經濟帶來的收益卻是遠小於使用這些資源的東部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的將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中西部的清潔能源,包括豐富的風能水能,還可以利用廣大的土地建立太陽能風能電廠,為東部輸送能源的同時,對自身的環境影響卻微乎其微,雙贏的選擇。另外,碳金融則可以為中西部輸送大量的資金支持,例如在利用清潔能源盈利的同時,還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碳排放額,轉售給東部的工業企業等。
3.節能減排目標。僅僅依賴於高科技和經濟實力來發展低碳經濟,是遠遠不夠的。低碳型社會的實現需要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奮鬥的同時,還要製定一個中長期的節能減排目標,為了達到最佳節能減排的經濟效果必須要隨時調整目標。目前我國麵臨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貧富差距還很大等問題,所以我們要根據地域特點、地區經濟發展來製定相應的節能減排任務。作為企業或政府部門通過對相關部門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管理能力要量身定製好自己的節能減排目標,製定有效的“定量性的經濟、社會方案”。國家應對相對比較貧困落後地區多給予經濟上的扶持,對於經濟發展相對好的地區要在一些政策上給予優惠,鼓勵他們自律性地開展節能減排工作。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製定節能減排目標,生產節能產品固然重要,但首先作為每一公民必須充分理解並領會建設低碳型社會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作為消費者要積極地參與到節能減排行動中,從一點一滴行為中改變自己,改變不好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一個統一共識價值觀。
作者簡介:穆曉楠(1971- ),女,碩士,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高校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