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重研方能深,研而重教才為實。”我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管理和自身教學工作的同時,始終著眼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還主動深入到第一線,進行江蘇省重點教育科研課題“數學分層異步集體性教學模式”的研究工作,該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其科研成果榮獲市一等獎。多年來,我主持了十多個省、市級重點課題,並高質量地通過了專家的評估鑒定,順利結題,在較大範圍內得以推廣。大量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不僅錘煉了我的業務素質和思辨能力,也提高了我的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時也為我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勤於筆耕的我利用休息時間,先後撰寫了30多篇教科研論文並在省級報刊上發表,有50多篇教科研論文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參編教育著作3冊。
正是男兒發憤時:熾熱支教情懷
1997年2月,我積極響應組織的召喚,懷著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受宜興市教育局委派,踏上蘇北灌雲這片熱土,進行南北交流、扶貧支教工作。在支教過程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我也更是嚴於律己,克難求進,勤勉工作,把一片熱心和滿腔熱情奉獻給了灌雲教育事業。
在支教的第一學期,嶽父在下班回家途中突遭車禍,不幸離開了人世,全家人悲慟萬分。噩耗傳來,我痛不欲生,嶽父上有老母,下有兩個尚未成家的女兒,沒有兒子,這副沉重的擔子一下落到我這個長婿身上,而我卻在千裏之外,肩負支教重任。為了不影響支教工作,我回家匆匆處理好嶽父的後事,安慰了同為教師的妻子,告別了還在悲痛中的嶽母以及親人,把痛苦與內疚深埋於心底,趕回了灌雲。元旦期間,我也未能回家探望。我深知,灌雲的孩子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崗位。
為了更好地開創支教工作新局麵,我根據當地實際,以“五個一工程”為主體:即上好一堂示範課、做好一個主題係列講座、扶持一所薄弱學校、帶好一個徒弟、資助一名特困生,全麵開展支教工作。2年來,我主動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把蘇南先進管理思想、教學模式帶到灌雲的課堂。先後送教到十多個鄉鎮,開設示範課及講座,累計聽課者達2000多人次。1998年春,我又代表灌雲實小向連雲港市開課,受到很高的評價。向陽鄉渠北小學是我的扶持結對學校,那裏有我的徒弟孫國華老師和資助的特困生侍冬俠同學,我多次乘三輪車前往渠小聽課,指導教育管理工作,使得該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各級各類評比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表彰,我的徒弟也被評為鄉教學能手。特困生小冬俠的父親患病去世多年,母親也疾病纏身,還有80歲的祖母和三個兄妹,全家住在用蘆葦修成的泥坯房裏。當我把這一情況電告妻子時,她動情地說:“就把她當作我們的女兒吧!”我多次前去她家看望,為她選購新衣服、手表、文具等,資助她的學費,後來她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和侍冬俠同學交流。
在支教過程中,我還主動當好南北教育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聯係兩地單位進行對口交流活動,信息互補,資源共享。為了幫助學校做好省實驗小學的創建工作,我專門去南京聯係申報了“九五”國家教委重點課題“班主任與學生素質發展研究”的試點學校,並組織教師開展研究。1998年4月,通過我的多方聯係,宜興市宜城鎮“手拉手,心連心”教育代表團來灌雲進行交流活動,將該鎮萬餘名師生的“愛心”——價值20多萬元的電教設備、學習用品等捐贈給實小、下車等6所中心小學,該團還來到渠北、仲集兩所村小,捐資助學。在渠小,他們還親自把該鎮一所職中學生所捐的零花錢三千餘元,送到特困生侍冬俠同學手中,鼓勵她好好學習。
由於我勤奮刻苦,忘我地工作,以優良的師德影響著周圍的每一位同誌,樹立了良好的師表形象,多次受到縣教育局、實小領導老師和家長的高度評價,同時被省教委評為“支援蘇北教育先進個人”。
兩年支教工作生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精神財富,當我離開灌雲時,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油然而生。我留下了一片真誠與熾熱,帶走了一腔熱血與憧憬。
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發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