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持不跟孩子們提“集體榮譽”這樣的大詞。所帶班級是否“優秀”、是否“文明”,是很多班主任所在意的。而考核一個班級是否是“優秀班級”或者“文明班級”,學校會有具體而細微的考核條例。從教室衛生、課間紀律、出操狀態、進餐禮儀、各項活動的參與及得獎、每天沒戴紅領巾的學生人數……考核的部門很辛苦,瑣碎的加分、減分計算,每周、每月都要彙總、反饋。班主任們在意的可能不是被扣錢,而是能否得到這個榮譽稱號。於是,很多班主任都盯著自己班級的各項考核分數,一旦失分,就如臨大敵。不是訓斥導致失分的學生,就是苦口婆心教育全班同學要重視集體榮譽,甚至把考核分超過自己的班級視為假想敵,營造出同仇敵愾的種種氛圍。而我始終認為,取得“文明班級”“優秀班級”這樣的集體榮譽,不該成為教育的出發點。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保持個人及所處環境的衛生,參加活動安靜有序,就餐時候文明……我會用心教導學生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但是會淡化班級考核這個概念。養成良好的習慣,隻是為了讓學生因此終身受益,而不是為爭奪外在的榮譽——所謂榮譽,應該讓孩子們理解成是努力之後水到渠成的獲取。學生若從小養成爭名奪利之心,那麼他們將日益失卻平常心,養成更多功利心。若這些孩子長大後都充滿功利心,這樣格局的社會也不是教師所期待並願意看到的。
我堅持認為,教師該為學生的一生幸福著想。孩子們的未來生活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們在校期間的考試成績,也未必取決於他們的學曆、文憑。我願意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們取得他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成績。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他們在學校裏能夠錘煉、提升讓自己今後幸福的諸多品質。“為他人著想”該是最樸素最基本的底線。這樣的要義,是要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的,而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強調。記得一個微雨的餐後,我帶孩子們從餐廳回教學樓。經過一處泥地上鋪就青石板的小路,我反複提醒孩子們:“請大家注意別踩在泥地上。不然,鞋子上的泥土會進入教學樓,會給保潔工阿姨增加工作量的。”這是“為他人著想”的真實而具體的詮釋。副班主任去醫院看病,我會叮囑孩子們要問候看病回來的副班主任。我提醒孩子們要善於用語言和行動去表達對他人的關愛,銘記“心懷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這“三好”……如果孩子能一生遵循這樣的要義,何愁未來人生的幸福指數會低?
我堅持認為,學生在學校裏就應該開始學習終其一生有用的技能。學生到學校裏來,除了學習文化知識與各項藝術、體育和勞動技能,還要學習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社會不是桃花源,校園也從來不是象牙塔,孩子們之間的蓄意傷害事故層出不窮。有時候是源於一個不妥當的玩笑,有時候是生氣之後想教訓對方。動機都不算惡毒,但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傷害事故。這樣的報道我們也屢有所聞。其實,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的起因,很大程度上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些疏忽導致的小細節,一些不經意出口的話語,讓其中一個人自覺受到傷害並因此要報複。身為教師,的確要悉心教導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不以惡意揣摩他人的動機,要寬容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指責甚至無意傷害……教師該為孩子們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打下一個基本的底子,或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血淚傷痛。
這樣的堅持還有很多。這些“堅持”其實也都源自我最初的一個堅持:堅持教育首先該完成孩子們作為“人”的成長,其次才是學習與能力的發展。
我知道,妥協與堅持,看似矛盾。但是,在教育現場,它們可以和諧共存。因為妥協,我才有了堅持的空間。因為堅持,妥協才有了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