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的“雷夫教師”
教育隨筆
作者:陳紅
雷夫是美國洛杉磯市霍伯特小學五年級教師,從教近30年,獲獎無數。2013年3月,我們一行49人赴蘇州參加“2013雷夫中國行:沒什麼能阻擋我們成為優秀教師——中外教育工作者高端對話”活動,感觸頗深。
一粒種子的力量
對於一位教師來說,需要一粒“童心大愛”的種子。保持一顆童心,把自己看作“一個長大的兒童”,才能真正地站在兒童立場,更好地為兒童的發展服務。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大愛”。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愛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培養學生的愛心,教育就不能達到根本目的。
“愛”也是雷夫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所在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貧民社區,這些學生的母語不是英語,素質參差不齊,打架鬥毆現象非常普遍,秩序混亂幾乎成為常態。但是雷夫從不放棄,他總是盡力去幫助每一個孩子,並以馬丁·路德·金的一首無名小詩勉勵大家:“假如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一如米開朗基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為此,雷夫每天早上六點就打開教室的門等待學生,下午六點才關上教室門回家。而學校正常的作息時間是上午八點至下午兩點半。他努力使自己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更長,這一切隻是因為孩子們的家庭狀況不好,雷夫生怕他們會遊蕩在充滿毒品和暴力的街頭。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吃午飯、讀書、外出旅行、夏令營。他開設周六班,歡迎已經畢業進入初中、高中的學生回來一起閱讀。僅僅一年的時間,雷夫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人生走向。
育人、教書,這不就是作為教師的真正價值嗎?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熱愛學校,安於教師工作崗位。在精神境界上甘於平凡,淡泊名利,遵守職業道德;在行為上盡職盡責,積極進取,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在方法上,堅持麵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一種思想的價值
思想能幸福我們的事業,能提升生命的質量,能美麗我們的人生。雷夫老師心中裝滿兒童,高度尊重兒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獨特的兒童觀——尊重兒童的學習心理、學習規律與學習需求,從兒童的立場出發,把兒童看做兒童。我想這應該就是雷夫老師最樸素的教育思想。平時,雷夫總是把課堂還給孩子,由孩子們自行運作,他僅做指導。在教育和指導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充滿耐心。他還開發了“雷夫品牌”的特色課程:人格教育課程、班級經濟學課程、寫作課程、電影課程、遠足課程……這些為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營養大餐,教室儼然成為孩子們的天堂。在這個大家庭裏,他們建立了無比的信任,沒有責罵、沒有譏諷,沒有任何負麵、消極、無用的話語和行為。
有人問雷夫:“你是教育家嗎?”雷夫回答:“我不喜歡到處炫耀,我喜歡謙卑。能否成為教育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成為一個好的教育者。”樸素的話語贏來持久的掌聲。
一個共生的效應
自然界中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共生效應”的實質是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共生效應”正是充分利用各種便利條件,使得教師之間互學、互動,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雷夫相貌平凡、崗位平凡,他的學生資質平凡,但是他卻因為自己的創新工作而成為美國最受尊敬的教師之一。當有人問起雷夫是否願意帶領許多教師同他一起演繹更多的教育奇跡時,雷夫老師卻坦言他不希望大家同他一樣,究其原因是由於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限製。但是,作為中國教師的我們一貫有著好傳統,那就是樹立學習的榜樣,形成學習共同體,互助互學,一同成長與收獲。在中國,像雷夫這樣的好老師頗多,如大家熟知的於永正、魏書生、薛法根、孫雙金等。
好種子就應當一起分享,合作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未來社會不僅需要人們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人際之間的合作。
在西方的語境裏,教師就是教育家,教育家就是教師。那些人格高尚、默默耕耘、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們,都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師品——德高為師;師智——學高為師;師表——身正為師。
我願成為中國的雷夫教師!更願,雷夫式的教師在中國處處有!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