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承千年水文化 啟特色辦學新思路(1 / 2)

承千年水文化 啟特色辦學新思路

管理智慧

作者:錢坤南

水,至清,至美,從一勺,至千裏,利人利物,時行時止;水,至強,至柔,可以水滴石穿,抑可以百變於無形;水,至善,至博,滋潤萬物而不居功,海納百川方顯博大。“上善若水”,“水之利萬物而不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為它吟詩作賦,歌頌它的從容、靈動、善良、謙遜,抑從它的身上汲取著智慧的甘露。

吳江是魚米之鄉,江南水鄉,俗稱“千年水天堂”。我校地處京杭大運河東側的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水的臂彎裏享受著成長的快樂。水,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滋養潤澤的情誼,更是一份對學校教育的發展之路向何處去的啟示。學校以“沉穩,靈動”作為校訓,確定以水文化教育作為特色項目,力求從水文化研究入手,將水的品質與學校的教育相融合,“了解水知識,體驗水功能,保護水資源,學習水品質”,開啟學校的特色辦學之路。我們的目標是:像山一樣沉穩,像水一樣靈動,沉穩邁進每一步,靈動發展每一天。

一、以水為景,創設靈動的校園文化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但凡有水的地方,總會給人一種靈動的氣息和智慧的啟悟。而有水的校園,無疑會成為激發活力的源泉。

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麵,我們以凸顯“文化”為基本設計理念,強化學校水文化育人的氛圍,努力提高學校環境的人文含量。利用水多變的形態和可塑性,以及它豐富的內涵,我們靈活組織點、線、麵的水景,仁智樓、上善樓、仰止樓、登峰樓、百川樓等以山水為內容相聯係,以展現自然特性、人文性,讓學生時時處處可眼見水景,耳聽水聲,觸手及水,最直接地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這些水景,不僅展現了我們開發區走在時代前端的風貌,更傳達出我們江南水鄉的獨特神韻。我們創建了“靈動的水科技活動園”,讓學生了解到豐富的水知識;富有童趣的電子水器材,極具操作性、互動性的水科技作品,吸引著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索與研究。

古往今來關於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已得到千錘百煉,無疑是育人的絕好教材。為了使學校的每一麵牆壁都能夠“說話”,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我校對有關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進行精心篩選後加以合理利用,並展示在宣傳櫥窗、板報以及牆麵上,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水文化的浸潤。同時,還鼓勵各個班級的學生選取水的精神品質之精髓作為班風、個人座右銘等。我們每年舉辦一屆“水韻山湖”校園文化藝術節,真正達到以水文化育人的目的。

通過對顯性環境的大力建設,促使全體師生更深刻地感受學校的特色,接受水文化的教育,學習水的品質。同時也讓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能從每一個細節感受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二、以水為題,開啟研究性學習新領域

弱水三千,哪怕隻取一瓢,其包含的內容也足夠豐富,研究起來也會受益匪淺,這就是水文化的博大之處。所以,我們在學校開展以水為題的一係列研究活動,試圖借此開啟研究性學習的新領域。

我們首先製定水文化研究特色建設課題方案,並進行了開題論證,建立學校水文化研究的組織網絡和科研隊伍,以課題研究作為引領,推動水文化特色項目建設。其次,我們圍繞水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兩大方麵編寫水文化研究校本教材。第三,我們確定水文化研究特色建設子課題,成立了子課題研究小組和研究性學習小組,分年級組開展各項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組織學生從悠久的水文化曆史入手,沿著時間的脈絡開展縱向研究,如對中國的治水曆史、古代遺留下來的各種水利工程、我校校名中蘊含的“山湖”——龐山湖曆史的追溯與調查等,通過追溯曆史,讓學生充分了解家鄉水文化的源遠流長。我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與水相關的主題入手,成立了水資源環境調查小組,了解水豐富的自然特性,調查了解淡水資源,了解水汙染及水危害的現狀,結合“中國水周”、“世界水日”等,開展以“水”為主題的文藝、體育、旅遊、美食等活動。“水文化”研究性學習小組通過農民飲用水工程調研、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調查、幹旱水災調查、節水護水小竅門搜集等活動,讓學生在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走進豐富多彩的水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水知識,提升愛水護水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