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班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管理智慧
作者:曹玉英
班級是師生共同的生活場所,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但班級並不都是班集體。班集體“並不是單單聚集起來的一群人”,不同於一般的日常生活的聯合體,也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群體,而是“一個以兒童與青少年為主體的具有崇高的社會目標,以親社會的共同活動為中介,以民主平等與合作的人際關係為紐帶,並促進其成員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體”(龔浩然、黃秀蘭,《班集體建設與學生個性發展》)。班主任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個真正的現代班集體,把班集體建設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讓每一個學生把班集體當做自己的精神家園。
那麼,怎樣建立一個真正的現代班集體,並讓班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把陽光引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促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健康、全麵、自主的發展。下麵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班級管理實踐,從三個方麵談談如何讓班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一、創設悅目賞心、優美雅致的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是由物化形態環境和觀念形態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它構成了班集體形成和發展的最穩定、最有活力的基礎,體現了一個班級特有的風格。
物化形態的環境是班級環境的物質層麵。通過對班級環境的設計、裝飾,創設一種積極的外部物質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啟發、感染。我的主張是讓學生自己進行策劃、設計、製作、布置,教師隻做一個顧問,在必要的時候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通常做法是:教室的前牆懸掛國旗,張貼班風、讀書專欄;教室左右兩麵牆壁布置公告欄、藝術欣賞欄、科學園地、英語角等,並懸掛勵誌字畫;後牆開辟校級專欄、班級板報、班級風雲榜、佳作欣賞專欄,並在後牆邊放置一個書架,擺放學生愛讀的名著及報紙雜誌等。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班級布置中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充分挖掘物化環境的激勵功能,又能培養學生的主人公意識,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
觀念形態的環境是班級環境的精神層麵。班級管理實踐中,我通過每天的晨會、每周的班會、班級板報、入團儀式、校園內外的愛心工程等途徑,來提高班級成員的素質和思辨能力,充分發揮輿論的評論、約束、同化、驅動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級育人環境。正如吳盼同學所寫:“當我每天經過魯迅的畫像,我的心靈就得到一次淨化,一次升騰;當我每次走進實驗室,居裏夫人的目光在鼓勵我,提醒我要熱愛科學;當我坐在教室裏,‘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讓我努力學習,深感責任重大……”
二、采用以人為本、民主合作的管理模式
全國著名班主任李鎮西老師在《用民主培養民主》一文中寫道:“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使我形成了一個質樸的認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惟‘分數’至上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培養主人的教育。”“培養創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須充滿民主。沒有民主,便沒有創造;沒有民主的教育,便沒有民族的未來。”
在多年的班級管理中,我采用“以人為本,民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針對學校實際情況,除一般學校設置的團隊班委幹部外,我的班級還設有禮儀委員、紀檢委員、班主任助理等,所有班幹部都實行穩定製和流動製相結合。在管理中提倡寬容、民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情感交融中相互尊重,在心靈的接觸中成為朋友,充分體現學習機會共享的現代班集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