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班集體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2 / 2)

從2002年開始,我所帶班級的班幹部均以毛遂自薦和民主推薦的形式產生,一學年四屆班委會,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觀意願和個性發展。一般情況下,一學年裏,班幹部不得連任,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最大限度的鍛煉空間,讓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學會管理自己,形成自我控製、自我管理機製。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班級管理與自我管理中不斷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內心充滿了快樂,個性得到了健康、全麵、自主的發展。

三、營造平等互愛、自強不息的班級文化氛圍

鄭立平在《把班級還給學生》一書中說:“我始終認為,班級管理必然要經過一個從‘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過程。‘自治’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級文化。”班主任要達成自己班級的教育目標,最需要的是什麼?那就是文化,用文化來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為。

班主任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他們之間是平等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最為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每一個人和老師之間也是平等的。所以,班主任不但要建立一個充滿民主的學生團隊,也要用真誠和智慧去建立一個充滿寬容與博愛精神的班級教師團隊。2003屆的小甜是一個特別有批判精神的學生,在初三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作文裏,她很尖銳地批評了教化學的符老師。符老師無意間看到了這篇作文,看完後還讚揚了一句:“文筆不錯啊!”我和符老師交流以後,決定在班級讀這篇作文。在班級讀了以後,引起強烈的反響,同學們一方麵讚賞她的文筆,另一方麵驚歎於她的勇氣。在以後的學習中,符老師更加關心小甜的學習與生活,期末考試小甜的化學居然考了滿分。符老師以他的寬容與睿智贏得了所有學生的信任與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平等互愛的種子從此在每一個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要讓這顆平等互愛的嫩芽不被摧毀,就得有強有力的製度保障。於是我引導學生修訂《班規》,增加了對班主任的懲罰條例。比如:班主任上課拖堂兩分鍾以上,罰獨自拖地一次;班主任未經學生允許占用自習課,罰款20元充作班費;班主任批評學生時脾氣火爆,語言不文明,罰寫書麵道歉信……班規麵前人人平等,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執“法”人。

班集體建設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班集體成為師生共同學習與生活的家園,在這個家園裏,能孕育快樂、凝聚精神、升華人格。班集體能否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主要取決於班裏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是否快樂。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想方設法不失時機地創設出良好的班級環境,采用民主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營造平等互愛、自強不息的班級文化氛圍,從而把班集體建設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