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孩子美好的校園記憶(2 / 3)

太陽西沉,當放學的鈴聲響起,孩子們再次背著書包,微笑著告別老師,告別同學,告別校園,一天的校園生活拉上了帷幕。

2.讓兒童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在主題教育活動、特色校節活動和重大節日活動中,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學生做活動的主人。當孩子們樂此不疲、饒有興趣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那真的是釋放天性,綻放笑臉。

學校每年舉辦一屆“七彩樂園博覽會”,在籌備過程中,孩子們設計會徽,創作歌詞,開展調查研究,設計園區布置,策劃活動項目,自編自演節目……

能歌善舞的孩子練起了唱歌、跳舞,歌聲嘹亮、舞姿優美;能寫會畫的孩子畫起了海報,編起了自己的書籍;能說會演的孩子排起了課本劇,練起了模仿秀;能玩會鬧的孩子做起了遊戲,踩高蹺,抖空竹;心靈手巧的孩子做起了小製作、小實驗……校園裏熱火朝天。

貼近學生生活的,是學生感興趣的。我們布置了實踐性強、趣味性足的綜合實踐作業,如主題金點子收集,民情風俗和傳統遊戲調查研究,學校特色禮儀設計和征集。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輔導下,出色地完成了這些非學科的作業。

教育既然是一種生活,就應該讓教育充滿生活的氣息。除了上課,除了分數,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就是那些令人感到特別有趣的、有味的,讓人感到很好玩、很美的東西,那是成長所必須經曆和體驗的,是童年的本色所在。

二、以“能和趣味”充實校園記憶的底色

如果說還原金色年華、回歸教育原點是童年校園記憶的本色的話,那麼在有趣有味中培養興趣、發展特長、掌握技能、張揚個性則是童年成長的堅實基礎,也是校園記憶的紮實底色。

1.以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童年成長打底

課程是基礎,是孩子持續發展的平台。給孩子美好的校園記憶,離不開課程的開發、建設和有效執行。在夯實基礎、適當拓展、校本解讀、有效執行基礎課程的同時,我們以全麵發展為目標,多元設計、開發、實施校本課程,讓孩子在基礎性、趣味性、多樣性的課程中培養興趣,發展智能,潤澤心靈。

學校按照對接目標、凸顯特色、提供選擇、注重體驗的要求,從學科拓展、主題實踐活動、綜合選修三個維度重點進行校本課程的建設和實施。

首先是學科拓展延伸。以語文學科為例,我們建立了三級閱讀框架:校本理念,師本課程,生本閱讀。校本理念,即幸福閱讀;師本課程,即教師根據自身所長及學生特點,形成自己的課程;生本閱讀,即學生的自主閱讀。高年級主要是“經典導讀”,如“小紅樓”研究,從詩詞歌賦入手,引領學生走經典名著的閱讀之路。中年級開展“梯級閱讀”的開放性閱讀教學改革,以此實現語文教學的高質和高效。低年級指導學生進行經典繪本閱讀,以圖畫的方式記錄、表達自己的感想體會,我們稱之為“圖畫日記”。

其次是主題實踐活動。我們把重點放在學生做些什麼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係上。我們以活動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特色活動。有主題教育活動,如“幸福成長1+1助學活動”、“習禮儀,重修養”禮儀活動、“親近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有特色校節活動,如“經典悅讀節”、“民俗體驗節”、“傳統遊戲節”、“奇思妙想節”等;有固定節日活動,如“元旦的迎新年音樂會”、“傳統節日係列活動”、“十月紅歌會”、“六一狂歡”和“跳蚤市場”等。

第三是綜合選修。我們注重特長,發展個性,圍繞體育和藝術兩個大類開設了12個項目的校級和班級選修課,做到時間、地點、師資三落實。這麼多的選修課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