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四季飲食的宜忌(2)(2 / 3)

4、應忌苦燥

中醫學認為,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複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冬寒襲來先溫腎

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過多。到了冬季,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為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當機體處於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平衡,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但不宜過多,以防發生高脂血症和肥胖病。

調好冬季“飲食鍾”,冬季寒冷,人們食欲多有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在冬季所需的能量與其他季節的差距並不大,因為人體的“激素鍾”在寒冷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所以,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以保心腎相交,食辛熱之品,使肺氣直達,固實腎氣。冬季雖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勿多食蔥,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冬季切忌吃較硬和生冷的食物,此類食物多屬陰,易傷脾胃之陽,如腎陽虛者,常易造成中氣下陷、形寒肢冷、下痢清穀等病症。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喝些熱粥。《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溫補陽氣。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感覺周身溫暖,精力倍增。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二宜溫熱之品,以取陽生陰長之義。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三宜堅果之品,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鬆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須注意體肥胖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冬季,偏於陽虛的食補以羊肉、雞肉等溫熱品為宜。偏於氣陰不足的食補以鴨肉、鵝肉為好。《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鴨肉滋五髒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

此外,根據中醫觀點,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發揮保健功效的莫過於“黑色食品”。

傳統養生十分注重“天時”、“地利”、“人和”。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黑桑葚、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之所以適宜在冬天食用,是由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在與人體五髒配屬中,內合於腎,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則歸於黑,腎與冬相應,黑色入腎。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為生命之源,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生長、發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強弱與腎中精氣盛衰密切相關。“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此,冬天補腎最合時宜。

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營養的關係極為密切,食品隨著它本身的天然色素由淺變深,其營養含量愈為豐富,結構愈為合理,而黑色食品可謂登峰造極。黑色獨入腎經,食用黑色食品,能夠益腎強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在冬天進食則更具特色,黑色食品走進冬天最能顯出“英雄本色”,可謂是冬天進補的佳肴和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