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歸來後,昂山風風火火地投入到緬甸獨立的籌備之中,開始會晤緬甸各民族領袖,簽署了民族和解的《彬龍協議》,以解決困擾緬甸的民族衝突問題。但昂山尚未等到緬甸獨立就被刺殺。1947年7月19日上午10時左右,昂山在辦公室和部長開會,一群身著軍裝的暴徒衝進來,用衝鋒槍瘋狂掃射,當場打死昂山和臨時政府的其他6名部長。昂山被害時年僅32歲,他的死使得緬甸的民族和解與民主之路前途未卜。這一天,後被定為緬甸的“烈士節”。
昂山被刺後不久,吳素即被逮捕,從其家中附近的池塘中搜出槍殺昂山的武器,而這些武器均為英軍裝備。英國軍事法庭的調查也表明英軍上尉維維安曾盜賣了大批武器給吳素,維維安為此被捕。維維安倒賣軍火的行徑,純屬個人行為,但由於英國軍官的卷入,使得昂山被刺後,緬甸國內的輿論一度將英國視為幕後黑手,而中國史學界長期以來也一直堅持認為是英國主導了這次刺殺。
英國有刺殺昂山的必要嗎?在《昂山—艾德禮協定》中,昂山基本上滿足了英國的要求,雙方雖然存在分歧,但這些並不足以使得英國人痛下殺手,除掉昂山。此外,英國人也認識到當時隻有昂山才能穩定緬甸局勢。在1946年的緬甸罷工運動中,英國駐緬甸總督蘭斯和昂山合作,借助昂山的威望平息了罷工,並說服反對派與英國當局合作組成新的行政委員會。英國的艾德禮政府對於昂山是相當滿意的,並沒有任何刺殺的必要。
此外,英國人對於吳素並無好感。吳素在英國統治時期曾擔任過政府總理。二戰爆發後,吳素和日本私下接觸,表示願意幫助日本攻打英國,英國人知悉吳素吃裏扒外的行徑後,將他放逐到非洲殖民地烏幹達,直到二戰勝利後才將他釋放。故而英國人支持吳素暗殺昂山一說,也不合理。
由於英國軍官提供武器給吳素進行刺殺活動,故而後世一些充滿想象力者,甚至將暗殺昂山的幕後操盤手指向了丘吉爾。在緬甸的民族構成中,以緬族為主要民族,克倫族則是最大的少數民族。在英國統治緬甸期間,為了製約緬族,英國曾長期扶持克倫族。日本侵入緬甸之後,緬族與日本合作,克倫族則全力支持英國人,組織軍隊配合英軍作戰,並與昂山的軍隊激烈交戰。
1942年,昂山的部隊剿滅了大批克倫族武裝,這讓丘吉爾惱怒不已,並對昂山記恨在心,一直對緬甸獨立持冷淡態度。《昂山—艾德禮協定》簽訂後,丘吉爾對此大為不滿,將這個協議斥為“把許多代人爭得的一切東西無恥地、接二連三地放棄的過程”,並稱這個協定是“把帝國零星賣掉”。但由此推斷丘吉爾主持了對昂山的刺殺,實在是太過牽強。
事後的調查查明,這次暗殺是“愛國黨”主席吳素所為。一方麵吳素自詡最愛國,時常痛斥其他人不堅持民族利益,隻看眼前利益往上爬。另一方麵,吳素又抱有極強的政治野心,他眼看著英國當局將緬甸政權移交給昂山,而自己將被邊緣化,故而決定殺害昂山及其身邊的核心人物。並指望在刺殺成功後,英國人會請他出來收拾混亂局麵。但在刺殺昂山的行動中,昂山的老朋友吳努因故未能到會,躲過一劫。在刺殺發生後的第二天,英國人即請吳努出來主持政局,並任命吳努為臨時政府總理。吳素在被捕後,經過審判被判處絞刑,於1948年5月執行。
昂山被刺殺時,年僅32歲,但其短暫的生命閃爍著耀人的光芒。在二戰後風起雲湧的爭取國家獨立、擺脫殖民地地位的浪潮之中,他所獨具的英雄主義、對緬甸獨立的巨大貢獻,使得緬甸人將他視為國父。由於昂山的英年早逝,他所期待的緬甸民族和解與民主之路,卻一再被延誤。
1948年1月,緬甸獨立,吳努成為首任緬甸總理。1949年,克倫族舉兵,占領緬甸大半江山,並包圍仰光,旋即被緬甸政府軍擊退。此後緬甸各少數民族與政府處於長期交戰狀態之中,直至今日。緬甸獨立後,緬共領導人德欽丹東與吳努分裂,轉入農村組織遊擊隊與緬甸政府進行長期遊擊戰,一直延至上個世紀80年代末。1962年3月,吳奈溫發動兵變,吳努被捕,吳奈溫開始個人獨裁。1988年,緬甸爆發民主化運動,吳奈溫在軍方的壓力下被迫下台,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出現在世人麵前。
作者單位:無錫城市學院
責任編輯:王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