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緬甸國父昂山
海外曆史
作者:袁燦興
早年歲月
對古代中國來說,緬甸是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地方,故以緬甸二字稱之,“緬”表遙遠,“甸”指郊外的地方。遙遠的緬甸蘊藏著富饒的資源,因其氣候適宜,稻米產量占了世界的半壁江山,森林一望無際,鎢、寶石、銀等資源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富饒的緬甸自然吸引了英國殖民者的注意力。1885年英國侵入緬甸,將緬甸納入英屬印度,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中國曆來將緬甸視作藩屬國,此時已自身難保的清王朝,還讓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提出抗議。
淪為殖民地之後,追求國家獨立成為緬甸仁人誌士的目標,昂山的出現則是爭取緬甸獨立的民族運動的必然產物。1915年昂山出生在緬甸東敦枝地方,1933年昂山進入英國人辦的仰光大學攻讀曆史學。
在仰光大學,身高不過五尺,體重不過120磅,衣著隨便的昂山,因其對緬甸獨立的熾熱之心及堅強的意誌,成為學生領袖。利用在仰光大學主編刊物《孔雀之聲》的機會,昂山進行獨立運動的宣傳工作,並積蓄政治力量。在仰光大學期間,昂山結識了努、丹東等誌同道合的同誌,後來這些人均成為緬甸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努後來稱吳努,成為緬甸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吳”係緬甸男性之尊稱,非姓氏,緬甸人無姓氏。丹東後來以德欽丹東而聞名,成為緬甸共產黨的領袖)
當昂山在仰光大學叱吒風雲時,另外一批社會上的青年知識分子,為了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在1930年成立了“德欽黨”(緬甸語意為“我緬人黨”),意為要做未來緬甸的主人。這些知識分子年少氣盛,信奉尼采超人哲學,認為爭取緬甸獨立的使命非他們莫屬,故而每個人都在名字前冠上“德欽”。
同樣是在1930年,緬甸爆發了薩耶山起義。薩耶山曾經當過僧侶,他利用宗教鼓動信徒發動反英起義,並登基稱王。薩耶山起義有著諸多迷信的因素,如信徒在吞服神符後,自以為刀槍不入,執刀猛撲,結果大批起義者死在英軍槍下。起義失敗後,薩耶山被逮捕,並被判處死刑。這場起義的失敗也標誌著緬甸獨立運動從以僧侶為領導中心的宗教運動,轉變為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世俗運動。受起義的影響,德欽黨人開始走出書齋,廣泛接觸社會,漸漸擴大影響。
麵對緬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193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緬甸政府組織法》,決定從1937年起,將印度與緬甸分治,由英王任命緬甸總督進行統治。1936年2月,因發動學生罷課,仰光大學將學生會主席努以及昂山開除。在罷課鬥爭中,緬甸各個大學的學生聯合成立了“全緬學生聯合會”,該會隨即與“德欽黨”建立了密切聯係。
1937年,一批學生領袖加入德欽黨,依照德欽黨的習慣,昂山改稱德欽昂山,努改稱德欽努,其他知名者有德欽丹東、德欽索等。這批學生領袖加入後,德欽黨原來的領導人漸漸隱退。1938年,緬甸發生工人罷工,各地工會、農民、學生陸續加入,罷工運動最後演變為全國性的反英運動,即緬甸曆史上著名的“1300運動”。(此年是緬曆1300年)“1300運動”由德欽黨領導,但是德欽黨尚無全麵的綱領和有效的組織,最終被英國鎮壓。吸取這次運動失敗的教訓,德欽黨內的馬克思主義信徒於1939年8月組建了緬甸共產黨,昂山被選舉為該黨總書記。
二戰風雲
二戰爆發後,為了確保殖民地的安全,英國加強了對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鎮壓,緬甸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德欽努、德欽索、德欽丹東等先後被捕入獄,昂山逃過了追捕。英國的鎮壓使他認識到,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很難追求緬甸的真正獨立,而昂山此時並無自己的武裝,隻能尋求近鄰中國的幫助。
昂山決定來華尋求中國共產黨的支持。1940年昂山帶著緬甸共產黨的介紹信偷渡出國,途經香港,並在港尋找與中共聯係的渠道,但無結果。隨後昂山輾轉來到中國廈門,準備前往延安。廈門當時被稱為“間諜樂園”,中共地下黨在此也有活動。昂山在廈門兩個月,試圖與中共地下黨聯係,但由於言語不通,一直沒有接觸成功,反被日本特務機關盯上,並被扣留。
此時,日本正將緬甸納入到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之中,並計劃攻打緬甸,以切斷中國獲取外部援助的滇緬公路。日本派出高級特工鈴木敬司負責緬甸情報工作。鈴木曾親赴緬甸,通過在緬甸的日本僑民與“德欽黨”取得聯係,物色可以利用的對象。在得悉昂山被攔截之後,鈴木敬司建議昂山依靠日本,趕走英國殖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