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轉兵湘黔邊始末
戰場回眸
作者:張中俞
曆經無數的奮鬥、摸索,中央紅軍終於在1935年9月確定了不再更換戰略轉移目的地——陝北。中央前後共定下7個長征終點,是其間6次調整的結果:湘西(長征初期,中央“三人團”確定)→川黔邊(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確定)→川西北(1935年1月15—17日,遵義會議確定)→雲貴川(1935年2月5—9日,紮西會議確定)→川陝甘(1935年6月26日,兩河口會議確定)→與蘇聯接近的陝甘(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確定)→陝北(1935年9月28日,榜羅鎮會議確定)。本文通過回顧中央在湘黔邊召開的三次重要會議,來看當年中央紅軍一波三折的轉兵之路。
一、長征初期:離開江西去湘西
“離開江西去湘西”是指中央紅軍原定離開江西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由於“左”傾錯誤領導,加之力量懸殊,中央蘇區軍民浴血奮戰一年,未能打敗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喪師失地、日益惡化的軍事形勢,迫使中央決定進行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開始突圍(時稱“西征”)。
此前,中央已就戰略轉移作了秘密準備。根據當時具體負責長征編隊的李維漢在《回憶與研究》中說:“長征的所有準備工作,不管中央的、地方的、軍事的、非軍事的都是秘密進行的,隻有少數領導人知道,我隻知道其中的個別環節,群眾一般是不知道的。當時我雖然是中央組織局主任,但對紅軍轉移的具體計劃根本不了解。……這些問題雖屬軍事秘密,應當保密,但必要的宣傳動員是應該的。”李德的翻譯伍修權說:“1934年春,李德就曾同博古說,要準備作一次戰略大轉移。”
一開始,國民黨未弄清紅軍的戰略意圖。他們對紅軍留在中央蘇區的是多數還是少數,是向東還是向西突圍弄不清,因為被紅軍“神鬼莫測”的戰略戰術給打怕了。綜合金一南的《苦難輝煌》、劉翀霄的《天下無敵:史無前例的長征內幕大揭秘》等得知:10月25日,蔣介石召集智囊對紅軍的去向進行研判:第一,由贛南信豐入廣東。蔣認為不足為慮。第二,從贛南經粵湘邊入湘南。蔣認為應加以重視。第三,進入湖南後出鄂皖蘇區再北進。蔣認為可以考慮。第四,經湘西入黔、川再北進。楊永泰認為還要考慮紅軍從長江上遊渡江入川西的可能性,蔣起初對此不以為然。事實證明,紅軍最初的戰略意圖就是入湘,紅軍後來果然是從雲南渡金沙江進入四川的。
10月下旬、11月上旬、11月中旬,中央紅軍相繼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紅軍曾計劃在湘南作勾留,進行休整,甚至建立蘇區。
劉伯承於1962年指出:“轉移中完全可以打擊追擊的敵軍,不敢打,一味逃跑,失去在湘南立足的機會。”李一氓在《回憶錄》中說:“在由江西進入湖南的時候,中央把紅軍當中湘南籍貫的連排級幹部集合在一起,約200多人,成立了一個湘南營。調一個湘南籍團長當營長,把我調去當教導員。……如果取勝,既能夠解江西之圍,又能夠在湘南立腳下來。”湘南整編也可視為黨和紅軍欲在湘南作勾留的旁證。根據1934年11月17日發布的《中革軍委關於紅八、九軍團進行改編的命令》,要求“八、九軍團應即改編為一個師的編製,並進行分編二十一師及二十二師”。如王耀南在《坎坷的路》中說:軍委工兵營與二十二師工兵連在過道州後合編為工兵一連。
當蔣介石於11月中旬判明紅軍西進的戰略意圖後,隨即投入近30萬兵力,在湘江以東地域構築了更為嚴密的第四道封鎖線。
為“另造蘇區”本應銜枝疾走,但“舉國大遷移”式的西征卻使中央紅軍前進緩慢,龜行蛙步,錯失渡江良機。無奈於11月底12月初,在廣西省東北部與各路國民黨軍血戰湘江。結果,紅軍慘勝如敗,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減少至3萬餘人。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中說:“廣大幹部眼看反五次‘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於絕境,與反四次‘圍剿’以前的情況對比之下,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的路線所致,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頂點。”
二、通道會議:戰術轉兵去湘西
1934年12月1日中午,黨和紅軍主力渡過了湘江,經西延區向老山界前進。以後幾天,驚魂甫定的中央和紅軍急於脫離險區。康克清在《回憶錄》中說:“這裏高山峻嶺,森林茂密。敵軍被甩在後麵。敵機難以偵察,可以稍事休息。一個多月的緊張奔波,總算可以喘口氣了。”到4日,開始考慮去向問題。
12月8—11日,軍委二局兩次截獲國民黨軍電報:蔣介石已集結四五倍於紅軍的兵力,布防於紅軍北上湘西途中,意欲將紅軍圍殲於桂湘黔交界地。若紅軍北上湘西,勢必一頭撞進蔣介石在湘西布下的口袋陣,一場實力懸殊的決戰在所難免。是硬闖第五道封鎖線,還是轉兵避其鋒芒?成為擺在紅軍高層麵前一個生死攸關的抉擇。
12月12日,軍委兩縱隊(即野戰司令部、軍委第二縱隊)到達芙蓉,中央部分領導人在此召開緊急會議,就北上湘西還是西進貴州展開了激烈爭論。伍修權在《我的曆程》中說:“部隊前進到湘西通道地區時,得到情報說,蔣介石已察覺我們的意圖是與二、六軍團會合,就在我們前進方向布置了五倍於我的強大兵力,形成了一個大口袋等我們去鑽。麵對這一情況,李德竟然堅持按原計劃行動,把已經遭到慘重損失的三萬多紅軍,朝十幾萬強敵的虎口中送。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同誌向中央政治局提出,部隊應該改變戰略方向,立即轉而向西,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一定不能再往北去。如果再往北,就有全軍覆滅之災。中央迫於形勢,隻得接受了這一正確建議,毛主席的意見被通過了。於是部隊就改向貴州進軍,這就一下打亂了敵人的原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