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的大部分位於腹膜後,損傷的發病率很低,約占整個腹部創傷的3.7%~5%;損傷較多見於十二指腸二、三部(3/4以上)。十二指腸損傷的診斷和處理存在不少困難,死亡率和並發症發生率都相當高。據統計,十二指腸戰傷的死亡率在40%左右,平時傷的死亡率約12%~30%,若同時伴有胰腺、大血管等相鄰器官損傷,死亡率則更高。傷後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嚴重合並傷,尤其是腹部大血管傷;後期死亡則多因診斷不及時和處理不當引起十二指腸瘺致感染、出血和衰竭。
十二指腸損傷(duodenalinjury)如發生在腹腔內部分,破裂後可有胰液和膽汁流入腹腔而早期引起腹膜炎。術前臨床診斷雖不易明確損傷所在部位,但因症狀明顯,一般不致耽誤手術時機。及時識別閉合傷所致的腹膜後十二指腸破裂較困難。這類損傷的早期症狀體征多不明顯,值得提高警惕。下述情況可為診斷提供線索:右上腹或腰部持續性疼痛且進行性加重,可向右肩及右睾丸放散。右上腹及右腰部有明顯的固定壓痛;腹部體征相對輕微而全身情況不斷惡化;有時可有血性嘔吐物;血清澱粉酶升高;X線腹部平片可見腰大肌輪廓模糊,有時可見腹膜後呈花斑狀改變(積氣)並逐漸擴展;胃管內注入水溶性碘劑可見外溢;CT顯示腹膜後及右腎前間隙有氣泡;直腸指檢有時可在骶前捫及撚發音,提示氣體已達到盆腔腹膜後間隙。外科治療全身抗休克和及時得當的手術處理是兩大關鍵。手術探查時如發現十二指腸附近腹膜後有血腫,組織被膽汁染黃或在橫結腸係膜根部有撚發音,應高度懷疑十二指腸腹膜後破裂的可能。此時應切開十二指腸外側後腹膜或橫結腸係膜根部後腹膜,以便探查十二指腸降部與橫部。
2.手術方法
手術方法很多,取決於損傷部位,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
(1)單純修補術
適用於裂口不大,邊緣整齊,血運良好且無張力者。
(2)帶蒂腸片修補術
裂口較大,不能直接縫合者,可遊離一小段帶蒂空腸管,將其剖開修剪後鑲嵌縫合於缺損處。
(3)損傷腸段切除吻合術
十二指腸第三、四段嚴重損傷不宜縫合修補時,可將該腸段切除行端端吻合。若張力過大無法吻合,則將遠端關司,利用近端與空腸行端側吻合;或縫閉兩個斷端,做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
(4)損傷修複加幽門曠置術
采用上述修補、補片或切除吻合方法修複損傷後,為保證愈合,防止破裂,通過胃竇部切口以可吸收縫線將幽門做荷包式縫閉,3周後幽門可再通。此法能達到與十二指腸憩室化相同的效果,卻比後者簡便、創傷小,因此已逐步取代了憩室化手術。
(5)漿膜切開血腫清除術
十二指腸壁內血腫,除上腹不適、隱痛外,主要表現為高位腸梗阻,若非手術治療2周梗阻仍不解除,可手術切開血腫清除血凝塊,修補腸壁,或行胃空腸吻合術。
治療十二指腸破裂的任何手術方式,都應附加減壓手術,如置胃管、胃造口、空腸造口等行病、遠側十二指腸減壓,以及膽總管造瘺等,以保證十二指腸創傷愈合,減少術後並發症。十二指腸損傷合並胰腺損傷時,可采用十二指腸憩室化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五)小腸破裂
小腸占據著中、下腹的大部分空間,故受傷的機會比較多。小腸破裂後可在早期即產生明顯的腹膜炎,故診斷一般並不困難。小腸破裂後,隻有少數患者有氣腹,所以如無氣腹表現,並不能否定小腸穿孔的診斷。一部分患者的小腸裂口不大,或穿破後被食物渣、纖維蛋白素甚至突出的黏膜所堵塞,可能無彌漫性腹膜炎的表現。小腸破裂的診斷一旦確定,應立即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時要對整個小腸和係膜進行係統仔細的探查,係膜血腫即使不大也應切開檢查以免遺漏小的穿孔。手術方式以簡單修補為主。一段采用間斷橫向縫合以防修補後腸腔發生狹窄。有以下情況時,則應采用部分小腸切除吻合術:①裂口較大或裂口邊緣部腸壁組織挫傷嚴重者;②小段腸管有多處破裂者;③腸管大部分或完全斷裂者;④腸管嚴重挫傷、血運障礙者;⑤腸壁內或係膜緣有大血腫者;⑥腸係膜損傷影響腸壁血液循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