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腹部損傷(3)(3 / 3)

(六)結腸破裂

結腸損傷發病率較小腸為低,但因結腸內容物液體成分少而細菌含量多,故腹膜炎出現得較晚,但較嚴重。一部分結腸位於腹膜後,受傷後容易漏診,常常導致嚴重的腹膜後感染。

由於結腸壁薄、血液供應差、含菌量大,故結腸破裂的治療不同於小腸破裂。除少數裂口小、腹腔汙染輕、全身情況良好的患者可以考慮一期修補或一期切除吻合(限於右半結腸)外,大部分患者先采用腸造口術或腸外置術處理,待3~4周後患者情況好轉時,再行關閉瘺口。近年來隨著急救措施、感染控製等條件的進步,施行一期修補或切除吻合的病例有增多趨勢。對比較嚴重的損傷一期修複後,可加做近端結腸造口術,確保腸內容物不再進入遠端。一期修複手術的主要禁忌為:①腹腔嚴重汙染;②全身嚴重多發傷或腹腔內其他髒器合並傷,須盡快結束手術;③伴有重要的其他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等。失血性休克需大量輸血(>2000mL)者、高齡患者、高速火器傷者、手術時間已延誤者。

(七)直腸損傷

直腸上段在盆底腹膜反折之上,下段則在反折之下,它們損傷後的表現是不同的。如損傷在腹膜反折之上,其臨床表現與結腸破裂是基本相同的。如發生在反折之下,則將引起嚴重的直腸周圍感染,但並不表現為腹膜炎,診斷容易延誤。腹膜外直腸損傷可臨床表現為:①血液從肛門排出;②會陰部、骶尾部、臀部、大腿部的開放傷口有糞便溢出;③尿液中有糞便殘渣;④尿液從肛門排出。直腸損傷後,直腸指檢可發現直腸內有出血,有時還可摸到直腸破裂口。懷疑直腸損傷而指診陰性者,可行直腸鏡檢查。

直腸上段破裂,應剖腹進行修補,如屬毀損性嚴重損傷,可切除後端端吻合,同時行乙狀結腸雙筒造口術,2~3個月後閉合造口。直腸下段破裂時,應充分引流直腸周圍間隙以防感染擴散,並應施行乙狀結腸造口術,使糞便改道直至直腸傷口愈合。

(八)腹膜後血腫

外傷性腹膜後血腫多係高處墜落、擠壓、車禍等所致腹膜後髒器(胰、腎、十二指腸)損傷、骨盆或下段脊柱骨折和腹膜後血管損傷引起的。出血後,血液可在腹膜後間隙廣泛擴散形成巨大血腫,還可滲入腸係膜間。

腹膜後血腫因出血程度與範圍各異,臨床表現並不恒定,並常因有合並損傷而被掩蓋。一般說來,除部分傷者可有腰肋部瘀斑外,突出的表現是內出血征象、腰背痛和腸麻痹;伴尿路損傷者則常有血尿。血腫進入盆腔者可有裏急後重感,並可借直腸指診觸及骶前區伴有波動感的隆起。有時因後腹膜破損而使血液流至腹腔內,故腹腔穿刺或灌洗具有一定診斷價值。B超或CT檢查可幫助診斷。

治療方麵,除積極防治休克和感染外,多數需行剖腹探查,因腹膜後血腫常伴大血管或內髒損傷。手術中如見後腹膜並未破損,可先估計血腫範圍和大小,在全麵探查腹內髒器並對其損傷做相應處理後,再對血腫的範圍和大小進行一次估計。如血腫有所擴展,則應切開後腹膜,尋找急破損血管,予以結紮或修補;如無擴展,可不予切開,因完整的後腹膜對血腫可起壓迫作用,使出血得以自控,特別是盆腔內腹膜後血腫,出血多來自壓力較低的盆腔靜脈叢,出血自控的可能性較大。如血腫位置主要在兩側腰大肌外緣、膈腳和骶岬之間,血腫可來自腹主動脈、腹腔動脈、下腔靜脈、肝靜脈以及肝的裸區部分、胰腺或腹膜後十二指腸的損傷,此範圍內的腹膜後血腫,不論是否擴展,原則上均應切開後腹膜,予以探查,以便對受損血管或髒器做必要的處理。剖腹探查時如見後腹膜已破損,則應探查血腫。探查時,應盡力找到並控製出血點;無法控製時,可用紗條填塞,靜脈出血常可因此停止。填塞的紗條應在術後4~7天內逐漸取出,以免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