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腹部損傷(1)(3 / 3)

診斷性腹腔灌洗術則是經上述診斷性腹腔穿刺置入的塑料管向腹內緩慢灌入500~100mL生理鹽水,然後借虹吸作用使腹內灌洗液流回輸液瓶中。取瓶中液體進行肉眼或顯微鏡下檢查,必要時塗片、培養或測定澱粉酶含量。此法對腹內少量出血者比一般診斷性穿刺術更為可靠,有利於早期診斷並提高確診率。檢查結果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即屬陽性:①灌洗液含有肉眼可見的血液、膽汁、胃腸內容物或證明是尿液;②顯微鏡下紅細胞計數超過100×109/L或白細胞計數超過0.5×109/L;③澱粉酶超過100U;④灌洗液中發現細菌。

對於有嚴重腹內脹氣,中、晚期妊娠,既往有腹部手術或炎症史及躁動不能合作者,不宜做腹弳穿刺。診斷性腹腔灌洗雖很敏感,但仍有少數假陽性及假陰性結果,因此如決定做剖腹探查,仍應根據全麵檢查的結果,慎重考慮。

(2)進行嚴密觀察

對於一時不能明確有無腹部內髒損傷而生命體征尚穩定的患者,嚴密觀察也是診斷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觀察期間要反複檢查傷情的演變,並根據這些變化,不斷綜合分析,盡早做出結論而不致貽誤治療。觀察的內容一般應包括:①每15~30分鍾測定一次脈率、呼吸和血壓;②每30分鍾檢查一次腹部體征,注意腹膜刺激征程度和範圍的改變;③每30~60分鍾測定一次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了解是否有所下降,並複查白細胞數是否上升;④必要時可重複進行診斷性腹腔穿刺術或灌洗術。除了隨時掌握傷情變化外,觀察期間應做到:①不隨便搬動傷者,以免加重傷情;②不注射止痛劑,以免掩蓋傷情;③不給飲食,以免萬一有胃腸道穿孔加重腹腔汙染。為了給可能需要進行的手術治療創造條件,觀察期間還應進行以下處理:①積極補充血容量,並防治休克;②注射廣譜抗生素以預防或治療可能存在的腹內感染;③疑有空腔髒器破裂或有明顯腹脹時,應進行胃腸減壓。

(3)剖腹探查

以上方法未能排除腹內髒器損傷或在觀察期間出現以下情況時,應終止觀察,及時進行手術探查。①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進行性加重或範圍擴大者;②腸蠕動音逐漸減弱、消失或出現明顯腹脹者;③全身情況有惡化趨勢,出現口渴、煩躁、脈率增快或體溫及白細胞計數上升者;④紅細胞計數進行性下降者;⑤血壓由穩定轉為不穩定甚至下降者;⑥胃腸出血者;⑦積極救治休克而情況不見好轉或繼續惡化者。盡管可能會有少數傷者的探查結果為陰性,但腹內髒器損傷被漏診,有導致死亡的可能。所以,隻要嚴格掌握指征,剖腹探查術所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

處理腹壁閉合性損傷和盲管傷的處理原則與其他軟組織的相應損傷是一致的,不再贅述。穿透性開放損傷和閉合性腹內損傷多需手術。穿透性損傷如伴腹內髒器或組織自腹壁傷口突出,可用消毒碗覆蓋保護,勿予強行回納,以免加重腹腔汙染。回納應在手術室經麻醉後進行。

對於已確診或高度懷疑腹內髒器損傷者的處理原則是做好緊急術前準備,力爭早期手術。如腹部以外另有伴發損傷,應全麵權衡輕重緩急,首先處理對生命威脅最大的損傷。在最危急的病例,心肺複蘇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其中解除氣道梗阻是首要一環。其次要迅速控製明顯的外出血,處理開放性氣胸或張力性氣胸,盡快恢複循環血容量,控製休克和進展迅速的顱腦外傷。如無上述情況,腹部創傷的救治就應當放在優先的地位。對於腹內髒器損傷本身,實質性髒器損傷常可發生威脅生命的大出血,故比空腔髒器損傷更為緊急,而腹膜炎尚不致在同樣的短時間內發生生命危險。

內髒損傷的傷者很容易發生休克,故防治休克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診斷已明確者,可給予鎮靜劑或止痛藥。已發生休克的內出血傷者要積極搶救,力爭在收縮壓回升至90mmHg以上後進行手術。但若在積極的抗休克治療下,仍未能糾正,提示腹內有進行性大出血,則應當機立斷,在抗休克的同時,迅速剖腹止血。空腔髒器穿破者,休克發生較晚,多數屬失液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一般應在糾正休克的前提下進行手術。少數因同時伴有感染性休克因素而不易糾正者,也可在抗休克的同時進行手術治療。應用足量抗生素對於空腔髒器破裂者當屬必要。

麻醉選擇以氣管內麻醉比較理想,既能保證麻醉效果,又能根據需要供氧,並防止手術中發生誤吸。胸部有穿透傷者,無論是否有血胸或氣胸,麻醉前都應先做患側胸腔閉式引流,以免在正壓呼吸時發生危險的張力性氣胸。

切口選擇常用正中切口,進腹迅速,創傷和出血較少,能滿足徹底探查腹腔內所有部位的需要,還可根據需要向上下延長或向側方添加切口甚至聯合開胸。腹部有開放傷時,不可通過擴大傷口去探查腹腔,以免傷口愈合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