鋇劑或空氣灌腸主要用於回盲腸部腸套疊、乙狀結腸扭轉、結腸癌所致梗阻及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等。對腸套疊和乙狀結腸扭轉,部分病例還可行灌腸整複。鋇餐主要用於先天性幽門肥厚、十二指腸梗阻等。胃影葡胺,主要用於上消化道穿孔及腸梗阻等。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可行選擇性或超選擇性血管造影。在明確出血部位後,可滴注加壓素或栓塞止血。
二、CT檢查
(一)平掃
在急腹症影像學檢查中,目前CT掃描被看作是腹部X線平片的一種補充手段。但對一部分疾病,腹部X線平片價值不大,應首選CT掃描。
常見的疾病,均可先行CT平掃。其掃描範圍一般應上起膈肌,下至盆腔,也可重點檢查病變可能累及的解剖範圍。為顯示腹內遊離氣體,所使用的窗技術,應能將氣體與脂肪區分開。
(二)增強掃描
主要適用於腹內髒器損傷、炎症及腹腔膿腫,也用於了解腸梗阻血供障礙。其掃描技術要求基本上同於平掃,僅窗技術略有不同。常用靜脈團注離子型或非離子型60%含碘對比劑,劑量按1.5~2.0mg/kg計算,流量為2~3mL/s。個別情況按需要可行動態掃描(包括同層或連續性動態掃描)以觀察不同時相動脈為主、門靜脈為主時相)病變的造影密度變化。例如,了解急性胰腺炎有無胰腺壞死。為顯示胃、十二指腸的內腔,了解其相鄰髒器病變對它們所產生的影響,也可在掃描前病情允許情況下口服800~1000mL,1%~2%陽性口服對比劑。
三、超聲檢查
取仰臥位,將探頭置於腹部,做縱、橫向掃查。由於急症就診,事先未能飲食控製,腸道氣體幹擾有時非常嚴重,影響對膽囊疾病、特別是胰腺疾病的清晰顯示,因此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適當飲水後再行檢查。對於急腹症患者的掃查不應局限於疼痛部位,應注意檢查其他常見的容易發生急腹症的部位(如闌尾、盆腔)以及一般不進行常規檢查的部位(如腸道等)。
四、MRI檢查
目前尚處於初步應用,暫不評述。
第3節腸梗阻
腸梗阻是腸內容物的運行發生障礙的常見外科急腹症。影像學檢查的目的在於:明確有無腸梗阻,若有梗阻則應進一步明確梗阻的類型,即機械性抑或動力性;若為機械性,還應確定是單純性還是絞窄性;若為動力性還應確定是痙攣性還是麻痹性;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此外,還需確定梗阻的位置並尋找梗阻的原因。
一、臨床與病理
腸梗阻一般分為機械性、動力性和血運性三類。機械性腸梗阻分單純性與絞窄性兩類。前者隻有腸管通暢障礙,無血循環障礙,後者同時伴有通道及血循環障礙。動力性腸梗阻分為麻痹性腸梗阻與痙攣性腸梗阻,腸管本身並無器質性病變導致通道障礙。血運性腸梗阻見於腸係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環障礙和腸肌運動功能失調。
二、影像學表現
不同類型腸梗阻有不同的影像學表現特點。
(一)單純性小腸梗阻
當梗阻發生後3~6小時,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如立位或側臥水平位X線平片、超聲檢查、CT掃描均可顯示出近端腸曲脹氣擴大,腸內有高低不等的階梯狀氣液麵,腸壁與腸黏膜皺襞除非病程較長,一般無明顯增厚。梗阻端遠側無氣體或僅有少許氣體。據此也可依脹氣擴大的腸曲來估價梗阻的位置。CT掃描在擴張的近端腸管與塌陷或屬於正常管徑的遠側腸管之間“移行帶”的出現為重要診斷依據。
不同的致病因素,尚可在影像學上有一定特征,如膽石性腸梗阻可能在梗阻處顯示陽性結石或顯示膽腸內瘺腸內氣體返流所致的肝內膽管積氣;蛔蟲堵塞所致的腸梗阻可在小腸內顯示有大量成團、成束的蛔蟲存在。
(二)絞窄性小腸梗阻
由於絞窄性腸梗阻常見於扭轉、內疝、套疊和黏連等,多有小腸係膜受累,腸曲活動被牽製,伸展受限,因而有腸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的表現。腸壁循環障礙而導致腸壁增厚(後期可變薄),黏膜皺襞增粗,腸內積液、液麵較高等改變。閉袢性腸梗阻,還可見“假腫瘤”征。絞窄性小腸梗阻後期,可合並腹腔積液,由於合並動力性因素,結腸和直腸可以充氣。
不同病因所致絞窄性腸梗阻還具有一定影像學表現特點。例如,小腸係膜扭轉、內疝及黏連性腸梗阻合並腸段扭轉時,常合並“假腫瘤”征;黏連性腸梗阻在不同體位的X線片上,比較仰臥前後位和側臥水平位,若充氣積液的小腸曲變化很小,表明腸曲排列不隨體位改變而變化,提示腸曲的活動減低,部分病例可出現腸曲糾集征象和腸曲轉角較急的表現;急性腸套疊可顯示套疊部的種種表現,如超聲和CT檢查所顯示的同心圓征或靶環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