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掃描對判斷腸管缺血有一定幫助,腸壁輕度增厚、靶征及腸係膜血管集中等征象反映腸管缺血屬輕度或存在可複性;而CT平掃腸壁密度增加、積氣以及腸係膜出血等征象則指示腸管缺血比較嚴重甚至已處於梗死。
(三)結腸梗阻
大腸癌、乙狀結腸扭轉是大腸梗阻常見的病因。它們都可能產生閉袢性腸梗阻征象。前者因癌腫近側結腸擴張、壓力增大,將回盲瓣閉鎖,即導致腫瘤與回盲瓣雙端閉鎖,形成閉袢,使該段結腸內大量積液。後者指乙狀結腸連同係膜扭轉而導致該段腸曲雙端閉鎖,內含大量液體,形同馬蹄狀,其圓弧部向上,兩肢向下並攏達左下腹梗阻點,這種特征性的表現可在立位X線平片時清晰顯示;鋇劑灌腸時,完全梗阻的患者表現為鋇劑充盈乙狀結腸下部,向上逐步變細,並指向一側,呈鳥嘴狀。梗阻近側結腸脹氣擴大並積液。脹氣擴大的結腸可顯示出結腸袋且整個結腸均位於腹部周圍,借以可與小腸區別。
(四)麻痹性腸梗阻
麻痹性腸梗阻又稱作腸麻痹。腸管均處於麻痹擴張狀態,無器質性狹窄。常見於急性腹膜炎、膿毒敗血症、腹部術後、低血鉀症、嚴重外傷或外傷性休克以及腹膜後間隙感染或血腫等。腹部X線平片及CT掃描表現包括:腸曲脹氣累及大腸與小腸,多呈中等度脹大,腸內氣體多,液體少,致腸內液麵較低,甚或腸內幾乎全為氣體,通常以全結腸充氣為診斷本症的重要依據。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腸梗阻診斷的首選檢查方法為X線平片,腸梗阻可產生一係列梗阻征象及病因性征象,如腸曲脹氣擴大、腸內高低不等的氣液平麵、腸曲活動受限等。結合臨床表現,通過X線平片不僅可以明確梗阻與否,且可診斷梗阻的類型、梗阻的平麵以及梗阻是否完全抑或不完全,對診斷形成梗阻的病因也有一定的價值。X線平片結合超聲檢查對上述征象的識別,將會有一定的提高。隨著影像學的發展,CT在急腹症診斷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尤其是螺旋CT的應用對一些病情危重、肥胖或不能配合檢查的患者尤為方便,有利於發現腹腔包裹性及遊離氣體、液體與腸壞死,判斷梗阻的部位與原因,若平掃仍不能明確診斷時,可用增強掃描,以提供更精確、全麵的診斷。
鑒別診斷上,主要應將因腹膜腔炎症所致的反射性腸鬱張與單純麻痹性腸梗阻加以區分,後者一般不具有腹膜炎的影像學表現,可應用超聲檢查或CT掃描加以明確。
第4節胃腸道穿孔
胃腸道穿孔常繼發於潰瘍、創傷破裂、炎症及腫瘤,其中胃十二指腸潰瘍為穿孔最常見的原因。創傷破裂通常發生於腸管,多由閉合性損傷引起。腫瘤穿孔是因腫瘤壞死,以及腫瘤引起的腸梗阻所致。此外,腸傷寒、局限性腸炎、壞死性腸炎以及潰瘍性結腸炎也可造成腸穿孔。
一、臨床與病理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發生在前壁,穿孔直徑一般為0.5cm。穿孔的同時胃十二指腸內的氣體和內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氣腹和急性腹膜炎。慢性穿孔多發生在後壁,穿透前漿膜與附近組織器官黏連,有時潰瘍雖很深,但內容物不流入腹腔。由於小腸腸曲彼此緊靠,穿孔後纖維蛋白沉著,相互黏連而穿孔很快被封閉,且小腸氣體少,故小腸內容物流出少,也較少造成氣腹。結腸氣體量較多,穿孔後腸內容物隨大量氣體流入腹腔,易形成氣腹和局限性或全腹膜炎。
臨床特點是起病驟然,持續性上腹劇痛,不久可延及全腹,捫及腹肌緊張,全腹壓痛等腹膜刺激症狀。
二、影像學表現
(一)X線檢查
X線腹部平片檢查發現氣腹是診斷本症的重要征象,但屬非直接征象。因此發現氣腹後首先應排除非胃腸道穿孔所致之氣腹。氣腹常能診斷胃腸穿孔,但不能定位。此外,還應注意雖然穿孔但無氣腹,故X線檢查未見氣腹也不能完全排除胃腸穿孔。
當胃腸道穿孔穿入腹腔內時,主要X線表現為氣腹、腹液、腹脂線異常和麻痹性腸脹氣等征象,其表現如前述。
在X線檢查中,以遊離氣腹最重要。應注意幾種情況:
①胃、十二指腸球部及結腸,正常時可以有氣體,因此穿孔後大都有遊離氣腹征象;
②小腸及闌尾,正常時一般無氣體,穿孔後很少有遊離氣腹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