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化膿性腹膜炎(2)(2 / 2)

(二)臨床表現

早期往往被原發病或手術後的反應所掩蓋,一般多在原發病好轉後又出現感染症狀。①全身症狀:發熱,初為張弛熱,膿腫形成以後持續高熱,也可為中等程度的持續發熱。脈率增快,舌苔厚膩。逐漸出現乏力、衰弱、盜汗、厭食、消瘦、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②局部症狀:膿腫部可有持續印痛,咳嗽,深呼吸時加重。痛疼常位於近中線的肋緣下或劍突下。膿腫位於肝下靠後方可有腎區痛,有時可牽涉到肩、頸部。膿腫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膈下感染可通過淋巴引起胸膜、肺反應,出現胸水、咳嗽、胸痛。膿腫穿破到胸腔發生膿胸。近年由於大量應用抗生素,局部症狀多不典型。嚴重時出現局部皮膚凹陷性水腫,皮膚溫度升高。患側胸部下方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有時可聽到濕羅音。右膈下膿腫可使肝濁音界擴大。約有10%~25%的膿腔內含有氣體。

(三)治療

膈下膿腫較小時,非手術治療或穿刺抽膿可使膿腫縮小或吸收。較大的膿腫會造成患者衰弱出現嚴重並發症,如穿破至胸腔、腹腔或引起大出血,首選手術治療。同時應用抗生素及輸液、輸血等支持治療。膈下膿腫的手術途徑有三種:

1.經前腹壁肋緣下切口

適用於肝右葉上、肝右葉下位置靠前或膈左下靠前的膿腫。此途徑較安全麵最常用。缺點是膈下膿腫多數偏後方,此法引流不暢。加用負壓袋吸引可彌補其不足。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沿前肋緣下切口,切開腹壁各層至腹膜,穿刺確定膿腫的部位,在吸出膿的部位,可用手指或鈍器插入,吸淨膿液後,用低壓灌洗,放置多孔引流管或雙套管並用負壓吸引。膿腫周圍一般都有黏連,隻要不分破黏連,膿腫不會流入腹腔或擴散。

2.經後腰部切口

適用於肝右葉下、膈左下靠後的膿腫。肝右葉上間隙靠後的膿腫也可采用此途徑。在第12肋下緣做切口。骨膜下切除第12肋,平第1腰椎橫行切開肋骨床,然後進入腹膜後。檢查肝下、肝後,左側檢查脾下及脾後有無膿腫。用針穿吸試探,吸到膿後再切開膿腔,放多孔引流管或雙套管,要注意避免誤入胸腔。

術前應在透視下定位,術後如能在B超下定位更好。

3.經胸壁切口

適合於肝右葉上間隙的高位膿腫。易於從外側引流者,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在胸右側第8或第9肋骨處做切口,並切除一段肋骨直到胸膜外,用磺仿紗布填塞傷口,造成胸膜與膈肌黏連。5~7天後行二期手術。仍經原切口穿過黏連的胸膜和膈肌進行穿刺,吸出膿液後在穿刺處沿針頭方向切開胸膜和膈肌,吸除膿液,放置引流管。此法操作簡單不致汙染胸腔。缺點是需要分期進行,引流不夠及時。

二、盆腔膿腫

盆腔膿腫常是盆腔內化膿性疾病的後果。盆腔處於腹腔最低位,腹內炎性滲出物或腹膜炎的膿液易積聚於此而形成膿腫。盆腔腹膜麵積小,吸收毒素能力較低,全身中毒症狀亦較輕。

1.臨床表現

腹膜炎過程中,除體溫下降後又升高或弛熱不退,脈速等全身症狀外,常有典型的直腸或膀胱刺激症狀,如裏急後重、大便頻而量少、有黏液便、尿頻、排尿困難。腹部檢查多無陽性發現。直腸指檢可發現肛管括約肌鬆弛,在直腸前壁觸及直腸或腫腫,可做後穹窿穿刺抽膿,有助於診斷。腹部B超檢查可以診斷有無膿腫及大小、位置等,CT可做出診斷。

2.治療

盆腔膿腫未形成時,應用藥物治療,輔助以熱水坐浴,溫熱水灌腸及物理透熱治療。形成小膿腫時經過治療可自行吸收。膿腫較大者,須手術治療。一般用或硬小切口,再用血管鉗插入擴大切口,排出膿液,然後放軟像皮管引流3~4天。已婚婦女可經後穹窿穿刺後切開引流。

三、腸間膿腫

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係膜與網膜之間,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如膿腫周圍廣泛黏連,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黏連性腸梗阻。患者出現化膿感染的症狀,並有腹脹、腹痛、腹部壓痛或捫及包塊。如膿腫自行穿破入腸管或膀胱則形成內瘺,膿液隨大小便排出。X線檢查有時發現腸壁間距增寬及局部腸袢積氣。B超、CT檢查可探到較大的腫膿。應用抗生素、局部熱敷、物理透熱及全身治療。如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發生腸梗阻時,考慮剖腹探查並行引流術。此病進行手術時,容易分破腸管形成腸瘺,故手術必須小心、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