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化膿性腹膜炎(2)(1 / 2)

必須選用足量的抗生素。上消化道穿孔時青黴素和鏈黴素或頭孢菌毒均可有效。腸管中下部病變引起穿孔時會造成複雜的混合感染,其中以大腸杆菌、腸球菌和厭氧菌(類杆菌為主)三者較為常見。聯合應用抗生素時,可加用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和甲硝唑。在感染菌種及藥敏明確後可改用更為有效的抗生素。患者感染嚴重,在抗生素品種較全的醫院可用以下方案:

金黃色葡萄球菌:青黴素,氨卞青黴素,苯唑青黴素,慶大黴素,或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

鏈球菌:青黴素,頭孢唑啉等。

革蘭陰性杆菌:慶大黴素,氧呱嗪青黴素,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羥唑、頭了然呋新),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唑肟、頭孢呱酮、頭孢三嗪)。

綠膿杆菌: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他定、頭孢呱酮),呋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厭氧菌:甲硝唑、氟嗪酸,亞胺硫黴素-西拉司丁納等。

真菌:兩性黴素B,5-氟胞嘧啶(5-FC),酮康唑,氟康唑等。

5.補充熱量和營養

急性腹膜炎的代謝率約為正常人的140%,每日需要熱量達12.6~16.7KJ。熱量補充不足時,體內大量蛋白首先被消耗,使患者的抵抗力及愈合能力下降。在輸入葡萄糖供給一部分熱量同時應補充白蛋白、氨基酸,支鏈氨基酸等。靜脈輸入脂肪乳劑,熱量較高。長期不能進食的患者應及早考慮用靜脈內高營養;手術時已做空腸造口的患者,可用高營養法。

6.鎮定、止痛、吸氧

可減輕患者的痛苦與恐懼心理。已經確診、治療方案已定及手術後的患者,可用嘜啶類止痛劑。診斷不清或要進行觀察時,暫不用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

(三)手術治療

1.麻醉方法

多選擇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個別重危休克患者可用局療麻醉。

2.處理原發病

治療腹膜炎的病因,手術切口以右旁正中切口為好,開腹後可向上下延長。如曾做過腹部手術,可經原切口或其附近做切口。開腹後要小心腸管,如腹內髒器與腹膜黏連,要避免分破胃腸管壁。探查時要輕柔細致,不要過多地解剖和分離以免感染擴散。為了找到病灶可分離一部分黏連。查清楚腹膜炎的病因後,決定處理方法,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患者,穿孔時間不超過12小時,可做胃大部切除術。如穿孔時間長,腹內汙染嚴重或患者全身情況不好,隻能行穿孔修補術。壞疽的闌尾及膽囊應切除,如果局部炎症嚴重,解剖層次不清,全身情況不能耐受手術時,隻宜做應急處理,行腹腔引流或膽囊造口術。壞死的小腸盡可能切除吻合,壞死的結腸如不能切除吻合,可行壞死腸段外置。

3.清理腹腔

開腹後立即用吸引器吸淨腹腔內的膿液及液體,清除食物殘渣、糞便、異物等。膿液多積聚在病灶附近、膈下、兩側結腸旁溝及盆腔內。可用甲硝唑及生理鹽水灌洗腹腔至清潔。患者高熱時可用4~10℃生理鹽水灌洗,有助於降溫。腹內有膿苔、假膜和纖維蛋白分隔時,應予清除以利引流。關腹前可向腹腔內放入適量抗生素。

4.引流

要把腹腔內的殘留液和繼續產生的滲液通過引流物排出體外,以防止發生腹腔膿腫。常用的引流物有矽管、橡膠管、雙腔管、煙卷引流條。管子的前端要剪數個側孔,放在病灶附近和盆腔底部,有的要放在膈下或結腸旁溝下方。嚴重的感染,要放兩條以上的管子,並可做腹腔衝洗。放引流管的指征是:①壞死病灶未能切除或有大量壞死組織無法清除;②壞死病灶已切除或穿孔修補,預防發生漏液;③手術部位有較多的滲液或滲血;④已形成局限性膿腫。

第3節腹腔膿腫

急性腹膜炎局限後,殘留的膿液未吸收盡,積存在腹壁、髒器、腸係膜、腸管間,多為大網膜黏連所包圍,形成腹腔膿腫。腹腔膿腫可分為膈下膿腫、盆腔膿腫、腸間隙膿腫。

一、膈下膿腫

(一)病理

患腹膜炎時,消化道的細菌、厭氧菌多是混合生長,如大腸杆菌、綠膿杆菌、變形杆菌、無芽胞的類杆菌如脆弱的類杆菌等,直接順膿液達到膈下,亦可由門靜脈係統和淋巴係統達膈下。多先有膈下炎症和積液,約70%的患者經手術或藥物治療後可吸收;30%的患者發生局限性膿腫。膿腫的位置與原發病有關。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膽管化膿性疾病、闌尾炎穿孔,膿液常發生在右膈下;胃穿孔、脾切除術後感染,膿腫常發生在左膈下。

小的膿腫經非手術治療可被吸收。較大的膿腫,因長期感染使身體消耗以至衰竭,死亡率甚高。膈下感染可經淋巴途徑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胸水;亦可穿透胸腔。個別的可穿透結腸形成內瘺而“自家”引流。也有的腐蝕消化道管壁引起消化道反複出血和腸瘺、胃瘺。如患者的身體抵抗力低下可發生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