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惡心、嘔吐
是最早出現的常見症狀。腹膜受到刺激,引起反射性惡心、嘔吐,吐出物多是胃內容物。發生麻痹性腸梗阻時可吐出黃綠色膽汁,甚至棕褐色糞色內容物。
(三)體溫、脈搏
開始正常,以後即逐漸升高。如原有炎症如闌尾炎,則體溫已升高,發生腹膜炎後更見增高。年老體弱的患者體溫可不升高。脈搏多加快;如脈搏快體溫反而下降,這是病情惡化的征象之一。
(四)感染中毒
當腹膜炎進入嚴重階段時就出現高熱、脈速、呼吸淺快、大汗、口幹。後期麵色灰白,虛弱、眼窩凹陷、皮膚幹燥、四肢發涼、呼吸急促、口唇發紺、舌幹苔厚、脈細微弱、體溫驟升或下降、血壓下降、神誌恍惚或不清,表示已有重度缺水、代謝性酸中毒及休克。
(五)腹部體征
明顯腹脹,腹式呼吸減弱或消失。腹脹加重是病情加重的一項重要標誌。腹肌緊張,其程度隨病因與患者全身情況不同而輕重不一。胃腸或膽囊穿孔可引起強烈的腹肌緊張,甚至呈“木板樣”強直。幼兒、老人或極度虛弱的患者腹肌緊張不明顯,易被忽視。壓痛和反跳是腹膜炎的主要標誌,始終存在,通常遍及全腹,但在原發病灶部位最為明顯。輕叩全腹時原發病灶部位叩痛更顯著,有助於定位診斷。腹部叩診時胃腸脹氣呈鼓音。胃十二指腸穿孔時腹內有大量氣體移至腹下,使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腹腔內積液較多時可叩出移動性濁音,行腹腔穿刺可幫助診斷。聽診時腸鳴音減弱,腸麻痹時腸鳴音消失。直腸指檢:直腸前窩飽滿及觸痛,這表示盆腔已有感染或形成盆腔膿腫。
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病情險惡或機體反應能力低下的患者,白細胞計數不增高,僅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甚至有中毒顆粒出現。腹部立位平片:小腸普遍脹氣並有多個小液平麵的腸麻痹征象。胃腸穿孔時多數可見有膈下遊離氣體。B超檢查可查出腹內有不等量的液體。
三、治療
分為非手術和手術兩種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要消除引起腹膜炎的病因,使腹腔內的膿性滲出物排出,或盡快局限吸收。要結合患者身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
(一)治療方法的選擇
手術療法一般適用於病情嚴重者或經短時非手術療法無效者。指征是:
1.腹腔內原發病嚴重,如腹腔內髒器損傷破裂,絞窄性腸梗阻,胃腸道或膽管壞死穿孔,胃腸手術後短期內吻合口漏所致的腹膜炎。
2.腹膜炎重,腹腔積液多,腸麻痹重或中毒症狀嚴重,尤其是有休克表現者。
3.腹膜炎病因不明,無局限趨勢。
4.經非手術治療症狀及體征不緩解反而加重者(一般不超過8~12小時)。
(二)非手術療法
1.體位
沒有休克的患者宜取半臥位,以促使腹內滲出液流向盆腔,減輕中毒症狀,有利於局限和引流,且可促使腹內髒器下移,腹肌鬆馳,減輕因腹脹壓迫膈肌而影響呼吸和循環。鼓勵患者經常活動雙腿,以防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2.禁食、胃腸減壓
胃腸道穿孔的患者必須禁食,並用胃管抽出胃腸道內容物和氣體,以減輕消化道內容物繼續流入腹腔,減輕胃腸內積氣,改善胃壁的血運,有利於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促使胃腸道恢複蠕動。由於抽出的液體電解質豐富,易造成電解質紊亂,因此要補充足夠水、電解質。
3.靜脈輸液
根據患者的出入量及應補充的水量計算補充的液體總量(晶體、膠體),以糾正缺水和酸堿失衡。病情嚴重的應多輸血漿、白蛋白或全血,以補充因腹腔內滲出大量血漿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和貧血。注意監測脈搏、血壓、尿量、中心靜脈壓、心電圖、紅細胞壓積、血清電解質、肌酐以及血氣分析等,以調整輸流的成分和速度,維持尿量每小時30~50mL,急性腹膜炎中毒症狀明顯並有休克時,如輸液、輸血未能改善情況,可以用一定劑量的激素,可能有效。也可以根據患者的脈搏、血壓、中心靜脈壓等情況給予血管收縮劑或擴張劑,其中以多巴胺較為安全有效。
4.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