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術中注意事項
(1)開腹後探查腫瘤時宜輕,勿擠壓。
(2)切除時首先阻斷腫瘤係膜根部血管,防止擠壓血行轉移。並由係膜根向腸管遊離。
(3)在擬切斷腸管處用布帶阻斷腸管,減少癌細胞腸管內種植轉移。有人主張在阻斷腸管內注入抗癌藥物,常用5-氟脲嘧啶30mg/kg體重,加生理鹽水50mL稀釋,保留30分鍾後分離腸管。
(4)與周圍組織黏連時能切除時盡量一並切除。
(5)關腹前要充分地衝洗腹腔,減少癌細胞種植與腹腔感染。
(二)藥物治療
1.化學藥物治療
手術後的患者化療一般一年到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藥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黴素、環磷酰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g。可口服或靜脈給藥,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mL,每天或隔天一次。如果反應較大如惡心、食欲減退、無力、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製明顯時可及時停藥。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藥大,但骨髓抑製反應輕。用藥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藥物。癌腫未能切除的患者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製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患者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2.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患者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幹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3.中藥治療
可改善症狀,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有的中藥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姑、龍葵等,靈芝類製劑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目前市場上隻有一種國藥準字號靈芝類藥物“雙靈固本散”,用藥時可辨證、辨病兼顧,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攻堅、滋陰養血、除痰散結、調補脾胃等方麵的藥物。
第5節結腸息肉
一、臨床與病理
結腸息肉多數為腺瘤和炎性息肉,少數為錯構瘤。腺瘤性息肉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為癌前期病變。
臨床上以反複性血便為主,或有黏液、腹痛等。
二、影像學表現
氣鋇雙重造影上,息肉清楚顯示為邊界銳利的圓形腫塊影,帶蒂息肉則呈蘑菇狀影。CT仿真內鏡可直觀地顯示突向腸腔內的息肉。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檢查前準備腸道非常重要,否則腸內糞便將造成幹擾和導致誤診。下列情況應考慮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息肉表麵毛糙不規則,呈分葉狀或菜花狀;息肉較大且基底較寬,息肉惡變率與其直徑成正比(啟、肉直徑>3cm,70%~80%有惡變可能),無蒂息肉的惡變發生率大大高於帶蒂息肉;息肉處腸壁內陷和僵直;息肉迅速增大(1年內增大一倍)。
多發息肉廣泛累及全部結腸甚至小腸,息肉的病理檢查為腺瘤性息肉,稱之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本病係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息肉的惡變率極高,因此都主張本病一旦明確診斷,應盡早做結腸全部切除。
四、疾病治療方法
①手法摘除術:對低位有蒂的直腸息肉,在直腸指檢時用手指末節勾住蒂部,向骶骨上擠壓蒂部使其斷裂。術後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
②乙狀結腸鏡摘除術或纖維結腸鏡電勒除術:適用於較高位或高位息肉。
③切開摘除術:對高位息肉又無纖維結腸鏡的,需剖腹探查,找到息肉後先試在腸壁外擠捏蒂部,摘除息肉。失敗者則切開腸管摘除。術前均需做好腸道抗炎及清潔灌腸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