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邊緣動脈發出直行血管至結腸壁,與小腸相似,相互間不再有吻合。直行血管分長、短兩種。短支較多,深達黏膜下層,長支行走在漿膜下層中,分支至脂肪垂以後再進入肌層,供應此兩結腸帶之間的區域。血管在結腸壁內的吻合主要位於黏膜下層,但不很豐富,對腸係膜緣的血管吻合更少。結腸切除手術時,切口宜斜向,使對腸係膜緣的結腸壁切除稍多些,切緣能有豐富的血供。結腸造口時,切口宜選在對腸係膜緣,可避免切斷長支動脈。不要牽扯脂肪垂,需要切除時放置血管鉗應與腸壁表麵平行,以免誤傷長支動脈主幹。
各結腸動脈間的側支循環不恒定,如5%的回結腸動脈與右結腸動脈之間無吻合,中結腸動脈與左結腸動脈間的吻合有時較細小,甚至缺如(5%)。中結腸動脈阻斷極易發生橫結腸壞死,因為該處邊緣動脈的形成不恒定。
二、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目前,多用結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
1.結腸清潔準備忌用清潔劑洗腸。采用無渣飲食連續2天,口服緩瀉劑的方法。
2.檢查技術靜脈注射山莨菪鹼654-220mg使結腸張力降低。插肛管注入70%~80%(W/V)的硫酸鋇混懸液300mL左右,鋇劑到達橫結腸後停止注鋇改為注氣。透視下見盲腸已充分擴張,停止注氣,撤除肛管。囑患者順時針翻身三圈,讓氣、鋇塗布均勻。然後立刻將結腸各段攝片。
(二)CT檢查
螺旋CT做結腸仿真內鏡檢查,對5mm以上直徑的息肉狀病變,其敏感性及準確性已接近內鏡檢查;檢查前要求與鋇灌腸同樣的清潔準備,靜脈注射山莨菪鹼20mg使結腸低張,經肛管注入足量的氣體後,采用3~5mm層厚、1.5~2螺距進行CT橫斷麵連續薄層掃描,然後通過計算機三維成像,獲取仿真內鏡圖像。
(三)MRI檢查
MR仿真內鏡也可用於結腸病變的檢查。患者結腸清潔準備後,經肛門注入稀釋的針對比劑充盈結腸後,做T1-WI冠狀麵連續掃描,再由計算機做仿內鏡成像處理。
(四)超聲檢查
結腸內氣體對超聲檢查有較大影響,使超聲檢查受到一定限製。
三、影像觀察與分析
(一)正常影像學表現
結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結腸充鋇時可見多數大致對稱的袋狀凸出,稱為結腸袋。它們之間由半月皺襞形成不完全的間隔。
闌尾在鋇餐或鋇灌腸時都可能顯影,呈長條狀影位於盲腸內下方。一般粗細均勻,邊緣光滑,易於推動。闌尾不顯影、充盈不均勻或其中有糞石而造成充盈缺損不一定是病理性的。
(二)基本病變表現
1.鋇氣雙重對比造影
(1)腸腔輪廓的改變
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可直接顯示腫塊。惡性腫瘤常邊緣不規則,且伴有黏膜破壞、局部管壁僵硬。息肉分帶蒂或無蒂兩種。
潰瘍型結腸癌可見大而不規則的龕影,其周圍有僵硬、邊緣呈毛刺狀的環堤所致充盈缺損。潰瘍性結腸炎可見小而密集的龕影以至結腸袋消失,腸管邊緣呈鋸齒狀。
(2)管腔大小的改變
由惡性腫瘤所致的管腔狹窄較局限,邊緣多不整齊,且管壁僵硬,局部常觸及包塊。炎症所致的狹窄範圍多較廣泛。狹窄或梗阻的近端結腸常擴張。
2.CT檢查
螺旋CT結腸仿真內鏡可得到內鏡直視腫塊的效果,也可顯示出結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的圖像,1cm直徑以上的息肉狀病變均可被檢出。
(三)比較影像學
結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是結腸疾病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目前螺旋CT結腸仿真內鏡的運用越來越多,已部分取代結腸內鏡的診斷作用。
第4節結腸癌
一、臨床與病理
結腸癌好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可分為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