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空腸與回腸(2)(2 / 3)

小腸平滑肌瘤為腸壁肌層發生的腫瘤,向腸腔內或腔內、外同時生長。腫瘤邊界清楚,腸黏膜破壞不明顯。而且腫瘤一般隻侵犯一側腸壁並不侵犯整個腸管的周徑,所以一般沒有明顯腸梗阻。大部分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而就診。

五、影像學表現

(一)鋇劑造影表現

小腸腺癌X線表現為腸管局限性環狀狹窄、黏膜破壞,不規則充盈缺損及龕影形成,狹窄段腸管僵硬,鋇劑通過受阻,近端腸腔有程度不等的擴張。

小腸淋巴瘤X線表現可為:①受累腸管管壁僵硬、管腔狹窄、黏膜皺襞破壞消失,呈“鉛管狀”改變;②腸腔內不規則多發結節狀或息肉狀充盈缺損;③腸壁破壞、腸管呈“動脈瘤樣”擴張;④向腔外發展產生腫塊可見占位表現、推移腸管,腫塊壞死可形成與腸腔相通的不規則腔隙;⑤末端回腸淋巴瘤常可引起腸套疊。

小腸平滑肌瘤在小腸灌腸雙重對比造影表現為一側腸壁邊緣光滑的局限性充盈缺損,其表麵的黏膜皺襞被展平,破壞不明顯,鄰近腸管正常。

(二)CT與MRI表現

對小腸平滑肌瘤很有價值,尤其是腫瘤主要向腔外生長時。CT和MRI可直接顯示與腸管緊密相連的類圓形實質性腫塊,增強掃描可見腫瘤明顯增強。血管造影可顯示平滑肌瘤腫瘤血供豐富、染色明顯,有粗大的供血動脈,靜脈期可見粗大引流靜脈。

(三)超聲表現

對於小腸平滑肌瘤可較敏感地發現腫塊。

六、診斷與鑒別診斷

小腸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在影像學表現上無特征性差異,一般認為腫瘤直徑超過6cm須考慮為惡性。另外,如在肝髒、周圍淋巴結等出現轉移病灶則可明確腫瘤為惡性。

近年來病理學家經免疫組織化學及細胞超微結構研究發現不少平滑肌瘤含有梭形細胞同時還有神經組織的成分或分化趨向。現在病理上將這類腫瘤定名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影像學甚至光學顯微鏡下無法區別,要依靠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鑒別。

第3節結腸

一、結腸的解剖

(一)分區

大腸始於小腸末端的回盲瓣,終於肛門,可分為盲腸、結腸、直腸和肛管等部,在成人全長為135cm。

1.盲腸

長約6cm,約5%後壁無腹膜覆蓋,係膜長短不定,因此盲腸可很活動或頗為固定。回腸進入盲腸的開口處,稱回盲瓣,此乃由回腸的黏膜、黏膜下層及環行肌凸入結腸腔內形成,其作用為防止結腸內容物回流至回腸。

2.結腸

結腸又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其直徑在盲腸部最大,約7.5cm,以後逐漸變細小,至直腸下端又擴大呈壺腹狀。結腸壁呈袋狀,其表麵的縱肌層集合成三條結腸帶,其近端彙合處為闌尾的基底部,在乙狀結腸遠端又逐漸擴展成完整的直腸縱肌。

(1)升結腸

從盲腸向上至肝曲為升結腸,長約15cm,後壁無腹膜覆蓋,故該處外傷穿孔可引起嚴重的腹膜後感染。而右腎周圍膿腫又可破入升結腸。升結腸係膜的右側與後腹膜壁相貼而融合成筋膜,該處無血管走行。在做升結腸切除手術時,沿此筋膜層分離,可不發生出血。升結腸的內側與十二指腸降部及小腸襻相鄰,內後方有輸尿管及精索血管。

(2)結腸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