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概述
一、小腸的解剖
小腸指自幽門環至回盲瓣的腸段,分為十二指腸、空腸以及回腸三個部分。十二指腸已在第四章中做過介紹,這裏僅對空腸和回腸進行簡要的描述。空回腸起始於左上腹屈氏(韌帶,其附著點為十二指腸和空腸的交界。空、回腸在成人共長3~7m,差異很大,這是由於活體測量時腸管收縮或鬆弛不一所致。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解剖標誌,一般認為近端2/5的腸管為空腸,遠端3/5的腸管為回腸,腸管直徑以近端大於遠端。
整個空、回腸由斜跨腹腔的係膜將其懸掛在腹中。係膜根部左側位於第二腰椎的左方,即空腸起點處,右側止於右骶骼關節。由於係膜短而腸管長,後者成為扇狀的長緣。係膜分前後兩層,內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和脂肪。係膜的“遊離緣”止於腸管的一側,前後兩層分別延伸包繞腸管,並於腸管對緣相遇融合。兩層中的血管和神經則自係膜附著側進入腸管,分布於腸管的表麵及其壁層。
小腸的血供來自腸係膜上動脈,動脈自胰腺的鉤狀突穿出後,在近腸管處分成數個弓狀網,再由血管弓分出直支進入腸管。一般在空腸,近腸緣的弓狀網分近遠兩組,在回腸則常分成三組,這也是鑒別空腸與回腸的標誌之一,盡管空、回腸的交界並不明確靜脈伴隨動脈而行,回流血液彙總後經腸係膜上靜脈進入門靜脈。淋巴管也相伴而行,最後回注於腹膜後間隙的乳糜池。係膜中的淋巴結共有三組,一組位於大血管的根部,一組位於腸管邊緣,還有一組位於這兩組之間,它們也伴隨在血管附近,由淋巴管予以溝通。
小腸的神經起源於交感神經係統的腹腔神經叢和副交感神經係統的迷走神經,在係膜中也伴隨血管而行,在腸管壁則構成一係列神經網絡,支配腸管的感覺和運動。
腸管由漿膜、肌層和黏膜組成。漿膜也就是包繞腸管的係膜或腹膜。肌層由環狀和縱行平滑肌組成,神經網絡位於這層中。黏膜由多種細胞構成,它們具有重要功能。黏膜還形成許多隱窩和絨毛狀突起,從而使黏膜的平麵麵積大為增加。黏膜下有較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組織。隨年齡的增長,這些豐富的淋巴組織逐漸消退減少,隻在遠段回腸構成散在的淋巴集結。
二、小腸的生理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所攝取的營養物質,而動力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消化吸收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各種營養物質需運送至一定的場所進行消化吸收。與此同時,未被利用的殘渣將被送至大腸,經最後處理後,排出體外。
(一)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涉及腸黏膜細胞的功能以及腸腔內的反應。
1.蛋白質
雖在胃內由胃蛋白酶進行初步消化,但這並非必要的步驟,主要消化過程在上部小腸進行。胰腺的外分泌具有很強的作用,形成的多肽再刺激腸壁使其內分泌細胞釋出膽囊收縮素(CCK),後者促使胰腺釋放一些肽酶,將多肽分解成寡肽。最終,蛋白質成為等量的氨基酸和寡肽。這些都是極性物質,可溶於水,但不能自由進入腸細胞,需由載體協助吸收。中性和堿性氨基酸均有各自獨立的載體係統。在同一載體係統中,不同氨基酸之間還存在著競爭。較長支鏈的氨基酸比短支鏈的氨基酸與載體蛋白有更大的親和力。在載體吸收過程中,Na不可缺少。在腸細胞內,氨基酸按梯度差透過基底膜,進入循環,經門靜脈到肝髒。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在腸內的消化步驟基本與蛋白質的消化相仿,但水解不完全。形成的低聚糖需經腸細胞刷狀緣內的酶轉變成單糖,才能由載體協助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實際在口腔即已開始,但在胃內酸性條件下停止,隻有進入上部小腸才得以完成。Na對載體的活動也是必需的。葡萄糖和乳糖被主動吸收,果糖則不同,是被動吸收,載體僅使之易於彌散。通常,吸收是限速性反應,由相應水解酸的多寡,決定其吸收量。低聚糖熱能高,分子大,單糖吸收迅速,故在一般情況下,都不誘發滲透壓效應。
3.脂肪
脂肪不溶於水,吸收過程複雜。它的消化依賴胰酶、膽汁和腸細胞的協同作用。食物中的脂肪先經機械粉碎,由膽汁乳化溶解、胰酶消化後進入腸細胞。在細胞內,再形成甘油三酯。由於脂肪顆粒較大,不能進入門靜脈,而直接進入淋巴係統。消化吸收主要在上部小腸進行,吸收毋需載體,但其彌散受腸細胞表麵水層厚度的影響。剩餘膽鹽則在末段回腸回收,完成腸肝循環。
4.水和電解質
在這方麵,腸道的吸收能力極強,每天有10L左右各種液體進入腸內,而僅排出100~200mL。Na除參與載體活動,在上部小腸吸收外,主要在回腸以離子交換方式,由機體主動地吸收,不受梯度差的影響。它的交換對象主要是H和HCL,後者主要與CL相對應。小腸的吸收為等滲性,對腔內液體無濃縮作用,濃縮主要在結腸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