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腎與輸尿管(3)(1 / 2)

(一)尿路造影

顯示腎盂腎盞內有固定不變的充盈缺損,形態不規則,腎盂和腎盞可有不同程度的擴張。當腫瘤侵犯腎實質,可致腎盞移位、變形。

(二)超聲檢查

表現強回聲的腎竇發生變形,內有低回聲團塊;腎積水明顯時,於團塊周圍排列著擴張的腎盞,頗具特征。超聲檢查很少顯示瘤內有血流信號。

(三)CT和MRI檢查

表現為腎竇區腫塊,其密度或信號強度既不同於腎竇脂肪,也不同於尿液,易於辨認,腫塊較大時可侵犯腎實質;增強檢查,腫塊有輕度強化。MRI檢查,可清楚顯示腫瘤所致的充盈缺損。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腎盂腎盞內腫塊是腎盂癌的直接征象,也是影像學診斷的主要依據,其中尿路造影有利於較小腎盂癌的發現,而超聲、CT和MRI檢查則能發現較大的腫瘤,並可確定其範圍及有否輸尿管和/或膀胱的種植性轉移。腎盂癌應與腎盂內陰性結石及血塊鑒別:陰性結石在CT上呈較高密度、無強化、超聲上為強回聲並後伴聲影;血塊在超聲檢查時回聲較均勻,有漂浮感,短期複查有變化。

四、治療

腎盂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切除病腎及全段輸尿管包括輸尿管開口旁的部分膀胱,以防止殘留的輸尿管內再發生腫瘤。由於癌細胞的分化和基底的浸潤程度差異較大,預後亦很懸殊。分化良好,無浸潤的腎盂腫瘤,手術後5年生存率在60%以上,但腎盂癌手術後生存率一般低於腎癌。有報道指出,術後加用放療對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作用。

第4節腎囊腫與多囊腎

一、臨床與病理

腎囊腫有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者是單純性腎囊腫,臨床多無症狀。病理上,單純性腎囊腫為一薄壁充液囊腔,大小不等,可單發或多發。多囊性腎病簡稱多囊腎,為遺傳性病變,成人型多見,常合並多囊肝。中年後隨囊腫增多、增大出現症狀,表現為腹部腫塊、血尿、高血壓,晚期發生尿毒症。病理上,雙腎布滿大小不等多發囊腫。

二、影像學表現

(一)單純性腎囊腫

尿路造影檢查顯示局部腎盞腎盂受壓。超聲檢查,表現腎實質內單發或多發類圓形液性無回聲區,邊緣光滑銳利,後方和後壁回聲增強,病變可向腎外突出。CT和MRI檢查,病變形態同超聲所見,分別呈均一水樣密度和信號強度。增強檢查無強化。

(二)成人型多囊腎

尿路造影檢查,雙側腎盞腎盂普遍受壓、拉長、變形和分離,呈“蜘蛛足”狀改變。超聲、CT和MRI檢查,均可發現雙腎布滿多發大小不等囊腫,其回聲:密度和信號特征均類似於單純性囊腫,唯有檢查還可發現部分囊腫呈出血性回聲、密度或信號強度,殘存的正常腎實質較少甚至難以識別。同時,能發現多囊肝的表現。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無論超聲或是CT、MRI檢查,單純性腎囊腫或成人型多囊腎的表現均具特征,易於診斷。然而,單純性腎囊腫並有出血、感染或鈣化即轉變為複雜性囊腫時,診斷困難,有時不易與囊性腎癌鑒別。

第5節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一、臨床與病理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腎髒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上,多無症狀,較大者可觸及腫塊和/或並發出血而產生腰腹部痛。腫瘤一般為孤立性,常見於中年女性,20%腫瘤並有結節性硬化,常為雙側多發,見於任何年齡。瘤體大小不等,可自數毫米至20餘厘米,由平滑肌、血管和脂肪組織構成,然比例上有很大差異。

二、影像學表現

(一)尿路造影

腫瘤小可無異常所見,大時顯示腎盞腎盂受壓、變形和移位。超聲檢查:典型者表現為腎實質內邊界銳利的強回聲團塊,大者突向腎外且回聲不均。在較大瘤灶的周邊或內部有短線狀動脈血流信號。

(二)CT和MRI檢查

能夠顯示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組織特征,即腎實質不均質腫塊內含有脂肪性低密度或信號強度灶。應用T1-WI脂肪抑製技術,高信號脂肪灶轉變為低信號,具有特征。CT和MRI尤其後者還能同時查出腫瘤合並的出血。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CT和MRI檢查依據。腎不均質腫塊內有明確脂肪成分,通常不難做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診斷。診斷較為困難的是含脂肪量很少的腫瘤,不能與常見的腎癌相鑒別。

第6節腎與輸尿管先天異常

一、臨床與病理

泌尿係統的先天異常較為常見且類型繁多,這同泌尿係統胚胎發育過程複雜有關。這一過程包括來自胚胎期的腎曲管與集合係統的連接、腎軸的旋轉、腎自盆腔升至腰部等。以下僅介紹較為常見的腎盂、輸尿管重複畸形、異位腎、孤立腎和馬蹄腎等類型。臨床上,這些異常可無症狀,也可因並發症而出現梗阻、感染或結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