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腎與輸尿管(3)(2 / 2)

二、影像學表現

尿路造影常可發現和診斷出多數腎、輸尿管先天異常,超聲、CT和MRI檢查常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1.腎盂、輸尿管重複畸形即一側或雙側腎分為上、下兩部分,各自有腎盂和輸尿管。排泄尿路造影或CT增強檢查能夠清楚顯示這種畸形。

2.異位腎係胚胎發育中,腎上升過程發生異常所致,多位於盆腔,少數位於膈下,甚至後縱隔內。排泄性尿路造影、CT和MRI增強檢查均可發現這種異常,表現類似正常腎,唯位置有所不同。

3.腎缺如臨床上均為單側性,故又稱孤立腎。排泄性尿路造影時,缺如側無顯影腎,但不能與其他病因所致病側腎不顯影鑒別。超聲、CT和MRI檢查能夠確診,表現缺如側無腎結構且無異位腎,腎床為腸管等結構占據,健側腎代償增大。

4.馬蹄腎。腎上或下極且多為下極的相互融合,狀如馬蹄。尿路造影顯示兩腎位置較低,且下極融合為峽部,腎軸由外上斜向內下,腎盂位於腹側,而腎盞指向背側,可並有腎積水和結石。超聲、CT和MRI檢查均能清楚顯示兩側腎實質下極相連及腎軸的異常。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應用影像學檢查,各種類型的腎輸尿管先天異常的診斷多無困難。應注意,當一種檢查技術確診困難時,需輔以其他檢查法,可提高診斷的可靠性。

第7節腎與輸尿管結核

一、臨床與病理

腎結核多為繼發性,臨床表現為尿頻、尿痛、膿尿或血尿,並有消瘦、乏力和低熱症狀。腎結核初期為皮質感染,進展後蔓延至髓質,並形成幹酪性壞死灶。腎乳頭受累則發生潰瘍,繼而造成腎盞和腎盂破壞。病變向下蔓延則引起輸尿管結核,致管壁增厚、僵直和管腔狹窄、閉塞。腎結核灶可發生鈣化,甚至全腎鈣化,稱為腎自截。

二、影像學表現

(一)尿路造影

能顯示的較早期異常是腎小盞邊緣不整如蟲蝕狀;當腎實質幹酪性壞死灶與腎小盞相通時,可見其外側有一團對比劑與之相連;病變進展而造成腎盞、腎盂廣泛破壞或形成腎盂積膿時,排泄性造影常不顯影,逆行性造影則顯示腎盞和腎盂共同形成一大而不規則的囊腔。輸尿管結核表現管腔邊緣不整、僵直或形成不規則串珠狀表現。

(二)超聲檢查

腎和輸尿管結核表現多樣,不具特征。

(三)CT檢查

較早期顯示腎實質內低密度灶,邊緣不整;增強檢查,可有對比劑進入,代表結核性空洞。病變進展,表現部分腎盞乃至全部腎盞、腎盂擴張,呈多囊狀低密度灶,密度高於尿液,常並有腎盂和輸尿管壁的增厚。腎結核灶鈣化時,可見點狀或不規則致密影,甚至全腎鈣化。

(四)MRI檢查

形態上表現類似CT檢查所見,腎實質的幹酪壞死灶、空洞和擴張的腎盞、淨盂依其內容而有不同信號強度。MRU也可清楚顯示腎盞、腎盂和輸尿管的異常改變。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腎及輸尿管結核的診斷,主要依靠尿中查出結核杆菌及影像學檢查表現。後者以尿路造影和CT檢查為主,常可明確病變的範圍、程度和病期,特別是尿路造影能顯示較早期的腎盞改變,而CT則能敏感地發現病灶內鈣化及管壁的增厚,均有助於正確診斷。

腎結核是全身結核病的一部分,故在治療上必須既重視全身治療,又注意局部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具體說來就是一方麵予以抗結核藥物、適當休息、日光照射和足夠的營養,另一方麵根據需要施行手術切除病腎或病變組織,以達到縮短療程、提高療效的目的。

(一)抗結核藥物治療

單純藥物治療的基本條件為病腎功能尚好和尿液引流無梗阻。藥物治療的適應證為:臨床前期腎結核;病灶較小的腎結核;雙側或獨腎結核屬晚期不宜手術者;身體其他部位有活動性結核,暫不宜手術者;患者同時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暫不宜手術者;配合手術治療。

(二)手術治療

腎結核的手術治療包括腎切除術、腎部分切除術和腎病灶清除術。手術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病變範圍、程度和對藥物治療的反應。

1.腎切除術:破壞範圍較大的單側腎結核,單側結核性膿腎,鈣化腎,如對側腎功能良好,均適應腎切除術。兩側腎結核,一側破壞嚴重、腎功虧損而另側病變較輕,足以代償時,應在抗結核藥物配合下切除重側病腎。

2.腎部分切除術:局限在腎髒一極的病灶,經長期藥物治療未見好轉,或並發腎盞漏鬥部狹窄致尿液引流不暢者,適應腎部分切除術。

3.腎實質近表麵處形成的結核空洞,與腎盞不通且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腎病灶清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