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概述
一、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包括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和血管造影。
1.腹部平片
除為檢查泌尿係統結石外,很少應用。常規攝取仰臥前後位片。
2.尿路造影
根據對比劑引入的途徑,分為排泄性尿路造影和逆行性尿路造影。
(1)排泄性尿路造影
又稱靜脈性腎盂造影(IVP)。其應用原理是有機碘化物的水溶液如泛影葡胺或碘苯六醇於靜脈注入後,幾乎全部由腎小球濾過而排入腎盞和腎盂內,如此不但能顯示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內腔,且可大致了解兩腎的排泄功能。
檢查步驟為:行碘過敏試驗→取仰臥檢查,先攝取腹平片→下腹部使用壓迫帶,暫時阻斷輸尿管→靜脈內注入對比劑,成人用量20mL,2分鍾注畢→注藥後1~2分鍾攝取雙腎區片→注藥後15分鍾和30分鍾再各攝取雙腎區片→若腎盞和腎盂顯影良好,則去除壓迫帶後攝取全腹片,此時輸尿管和膀胱亦顯影。
(2)逆行性尿路造影
包括逆行性膀胱造影和逆行性腎盂造影等,適用於排泄性尿路造影顯影不佳者。具體方法是經尿管注入對比劑,或借助膀胱鏡將導管插入輸尿管內並注入對比劑。
3.腹主動脈造影與選擇性腎動脈造影
二者主要用於檢查腎血管病變。通常采用經皮股動脈穿刺插管技術。腹主動脈造影時,需將導管頂端置於腎動脈開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對比劑並連續攝片。選擇性腎動脈造影是將導管直接插入腎動脈內的造影檢查方法。
(二)超聲檢查
腎與輸尿道超聲檢查宜選用線陣式或凸陣式探頭,頻率3.5MHz,消瘦者或新生兒用5MHz。檢查腎的體位可為俯臥、側臥及仰臥位,必要時還需站立位,經背部、側腰部、腹部途徑掃查腎髒。檢查輸尿管可取側臥或仰臥位,沿輸尿管走行區進行尋找。
(三)CT檢查
1.平掃檢查
無需特殊準備,常規取仰臥位,掃描範圍要包括全部腎髒,若需同時觀察輸尿管,則擴大掃描範圍,直至輸尿管的膀胱入口處。層厚通常10mm,偶用5mm以更佳顯示小病灶。
2.增強檢查
應常規進行,方法是靜脈內快速注入(2~3mL/s)對比劑60~100mL。注畢後即刻和2分鍾掃描雙腎區,稱為腎實質雙期增強檢查,可觀腎皮、髓質強化程度的變化;5~10分鍾後,再次掃描雙腎區並包括輸尿管,稱為腎盂期,可觀察腎盞、腎盂和輸尿管的充盈、強化。若應用多層螺旋CT,在腎盂期行薄層掃描並用最大強度投影(MII)行三維重建,可獲得類似X線排泄性尿路造影圖像,稱之為CT尿路造影。
(四)MRI檢查
1.平掃檢查
腎和輸尿管檢查常規用SE序列,行軸位T1-WI和T2-WI檢查,必要時輔以矢狀或冠狀位TEWI檢查。若T1-WI檢查並用脂肪抑製技術,更有利於腎的皮、髓質分辨及含脂肪病變的診斷。
2.增強檢查
順磁性對比劑Gd-DTPA猶如含碘對比劑,靜脈注入後由腎小球濾過。因此,行快速成像序列(如GRE序列)或常規SE序列的T1-WI檢查,可獲得不同時期腎和輸尿管的增強圖像。
3.磁共振尿路造影
磁共振尿路造影主要用於檢查尿路梗阻性病變。其成像原理是尿液中遊離水的T1-WI值要明顯長於其他組織和器官,因此重T2-WI檢查時仍呈高信號,而背景結構皆為低信號,用M1P行三維重建,即可獲得與X線尿路造影相似的圖像。
二、影像觀察與分析
(一)正常影像學表現
1.X線檢查
(1)腹部平片
前後位片上於脊柱兩側常能顯示密度略高的腎影,邊緣光滑,長徑12~13cm,寬徑5~6cm。腎影的長軸自內上斜向外下,其與脊柱在下方形成的角度稱為腎脊角,正常為5°~25°。側位片上,腎影與腰椎重疊,不易分辨。正常輸尿管不能顯示。
(2)尿路造影
主要用於觀察腎盞、腎盂和輸尿管。正常排泄性尿路造影時,注藥後1~2分鍾,腎實質顯影,密度均勻;2~3分鍾後,腎盞和腎盂開始顯影;15~30分鍾時,腎盞和腎盂顯影最濃。
腎盞包括腎小盞和腎大盞。腎小盞分為體部和穹隆部:體部又稱漏鬥部,是與腎大盞相連的短管;管的遠端即為穹隆部,其頂端因腎乳頭的突入而形成杯口狀凹陷,杯口的兩側緣是尖銳的小盞穹隆。腎大盞邊緣光整,呈長管狀,分為三部分:頂端或尖部,與數個腎小盞相連;峽部或頸部,為長管狀部分;基底部,與腎盂相連。正常腎大、小盞的形態有很大差異,可短粗或細長,數目亦常不相同,兩側也多不對稱。腎盂略呈三角形,上緣隆凸,下緣微凹,邊緣光整。
正常腎盂形態亦有很大變異,常呈喇叭狀,少數呈分支型或壺腹型。
正常輸尿管在除去壓迫帶後顯影,全程約25cm,上端與腎盂相連,在腹膜後沿脊柱旁向前下行。入盆腔後在骶髂關節內側走行,越過骶骨水平後再彎向外,最後斜行入膀胱。輸尿管有三個生理狹窄區,即與腎盂相連處、通過骨盆緣處和進入膀胱處。輸尿管腔的寬度因蠕動而有較大變化,但邊緣光滑,走行柔和,可有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