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概述
一、檢查技術
(一)X線檢查
脾動脈插管技術同肝動脈,可行選擇性腹腔動脈或脾動脈造影。
(二)超聲檢查
患者取右側臥位,於左側第9~11肋間隙,腋中、後線部位行肋間斜切掃查,測量脾厚度以及脾血管和血流狀態。於左側肋緣下鎖骨中線縱行掃查,了解脾增大情況。
(三)CT與MRI檢查
采用與肝掃描相同的技術,對於小病灶,可使用薄層,對平掃發現的可疑或等密度、等信號病變應行增強掃描進一步觀察。MRI增強掃描時還可使用MRI特異性對比劑,以獲得腫瘤與脾之間最大的對比度,提高病變的診斷率。
二、影像觀察與分析
脾疾病,尤其是占位性病變影像定性診斷有時較困難,部分病例,需結合臨床或穿刺活檢才能做出診斷。
(一)正常影像學表現
1.超聲檢查
肋間斜斷麵正常脾略呈半月形,長軸與左側第10肋平行,脾包膜呈光滑的細帶狀回聲。外側緣呈弧形,內側緣凹陷,脾門處有脾動脈和脾靜脈出入。脾動、靜脈顯示為無回聲平行管狀結構。脾實質呈均勻中等回聲,光點細密。彩色多普勒顯示脾門處及脾內脾靜脈的分支呈藍色血流,脾門處脾動脈呈紅色血流,腹腔幹發出脾動脈分支依不同的聲束方向可呈藍色或紅色。脾厚度:左側肋間斜切顯示脾門及脾靜脈,從此處至外側緣弧形切線的連線,正常不超過4cm;脾長度:脾下極最低點至脾上極最高點之間的距離,正常小於11cm;脾靜脈內徑:脾門處脾靜脈內徑小於0.8cm。
2.CT檢查
正常脾前後徑平均為10cm,寬為6cm,上下徑為15cm。平掃近似於新月形或內緣凹陷的半圓形,密度均勻。略低於肝。正常脾內側緣常有小切跡,脾門處可見大血管出入,增強掃描動脈期脾不均勻強化,門靜脈期和實質期脾的密度逐漸變均勻。
3.MRI檢查
正常時脾髒在腹腔內脂肪的襯托下輪廓清晰可見,其形態因層麵不同而有差異。橫斷麵上與CT表現類似,冠狀麵上在顯示脾的大小、形態及其與鄰近器官的關係上優於CT。脾髒的信號是均勻的,由於脾髒的血竇較肝髒更為豐富。脾門血管呈黑色流空信號,易於辨認。
(二)基本病變表現
平片可粗略估計脾的大小,顯示一些明顯的脾內鈣化。超聲、CT、MRI能對脾髒提供良好的診斷信息,可檢出脾腫大,並測量其大小。脾的變異可表現為多脾、副脾、無脾或異位脾,變異的脾髒CT密度,MRI信號強度及強化表現始終與脾相同。脾內低密度病灶見於脾囊腫、膿腫、梗死與挫傷等。脾囊腫超聲上顯示為邊界清楚的無回聲結構,MRI多呈圓形長T1低信號和長T2高信號。超聲上原發和轉移性腫瘤為一組產生不同於正常脾實質回聲的病變。CT上腫瘤多為稍低密度影,與正常脾密度差較小,平掃不易分辨,MRI上腫瘤多為單發,也可多發,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或不清楚,呈稍長T1-WI長T2-WI信號,如果腫瘤伴有出血、壞死,則為混雜信號。高密度病灶可見於脾急性外傷性血腫、脾鈣化灶等。血管瘤在增強CT掃描早期呈周邊強化,延遲掃描趨向等密度。淋巴瘤、轉移瘤表現為輕至中度強化。膿腫壁為環狀強化。脾囊腫和脾梗死不出現強化表現。脾內血腫的信號與出血時間有關。脾內鈣化呈黑色低信號,不易顯示。
(三)比較影像學
脾髒病變的檢查以超聲最為簡便,敏感性高,是首選檢查方法;CT類似超聲能顯示疾病的病理變化,圖像質量更清晰,測量值更為準確,對顯示鈣化、氣體、脂肪組織極為敏感;MRI與超聲、CT的診斷價值相仿,適用於碘過敏者,其冠、矢狀位掃描更有助於病灶的準確定位,因此是超聲、CT檢查的重要補充手段。血管造影除出血外,不再用於脾疾病的診斷,而是脾疾病介入治療的一個步驟。
第2節脾腫瘤
一、臨床與病理
原發於脾的腫瘤極為少見,有良、惡性之分,前者常見的有血管瘤、錯構瘤以及淋巴管瘤,後者又分為原發惡性腫瘤、轉移性腫瘤和淋巴瘤。良性腫瘤以血管瘤最多見,常為海綿狀血管瘤,由於腫瘤生長緩慢,多無臨床症狀。惡性腫瘤中以淋巴瘤多見,在病理學上,病灶可呈彌漫的細小結節型、多發腫塊型或單發巨大腫塊型。臨床上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可有長期發熱、淺表淋巴結腫大、脾大、左上腹疼痛等症狀。
二、影像學表現
(一)海綿狀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