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聲檢查

顯示為邊界清楚的圓形強回聲。強回聲區內顯示小的無回聲和強回商間隔光帶,呈網絡狀。彩色多普勒顯示血管瘤周圍或其內部可有脾動脈或脾靜脈的分支繞行或穿行。血管瘤內部無血流信號顯示。

2.CT檢查

平掃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腫塊,可能有少許鈣化存在,增強掃描時與肝血管瘤可相似,也可呈不均勻輕度強化。

3.MRI檢查

由於腫瘤內具有瘤樣擴張的血管成份,血流緩慢,T1-WI上表現為境界清楚的低信號區域,T2-WI上呈明顯高信號。Gd-DTPA增強後大多數瘤灶明顯強化。

(二)惡性淋巴瘤

1.超聲檢查

可以是全身性淋巴瘤累及脾髒,也可以是原發於脾髒。其超聲表現:①脾彌漫性增大,脾實質回聲減低或正常,光點分布較均勻;②部分患者脾實質內顯示單個或多個散在分布的圓形低回聲結節,邊界清楚,多個結節融合可呈分葉狀;③多發性結節狀淋巴瘤呈蜂窩狀低回聲,間隔呈較規則的線狀強回聲帶。

2.CT檢查

脾髒增大;平掃可見脾內單發或多發稍低密度灶,邊界不清或清楚;增強掃描病灶輕度不規則強化,與正常脾實質分界清楚;同時可伴有腹膜後淋巴結腫大。

3.MRI檢查

可僅表現為脾髒彌漫性增大,也可表現為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圓形腫塊,邊界不清,在T1-WI及T2-WI表現為不均勻性混雜信號,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信號較正常脾髒為低,典型的可呈“地圖樣”分布,可伴有腹膜後淋巴結腫大。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脾海綿狀血管瘤超聲和CT表現均類似於肝海綿狀血管瘤,個別疑難病例可借助DSA進一步檢查確診。超聲、CT和MRI均可對脾惡性淋巴瘤做出定位診斷並判斷腫瘤與周邊的關係,同時可顯示其他部位腫大的淋巴結,但在定性診斷方麵仍需密切結合臨床和實驗室資料。治療對於良性原發性脾腫瘤以手術切除即可治愈,但對於脾髒血管瘤,在臨床上無症狀的情況下,一般不主張手術切除。但也有學者認為脾血管瘤可出現自發性破裂出血,因此主張手術切除。對無症狀的脾髒多發腫物,即使有明確原發腫瘤灶,亦應行充分臨床檢查,並對脾髒切除持慎重態度為好。

原發性脾惡性腫瘤主要為脾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和脾血管肉瘤,原發性脾血管肉瘤多見於中年,一般生長迅速,可在短時間內播散到肝髒及淋巴結,預後一般較差,多於治療後2~5個月死亡,很少有生存1年以上者。提高早期切除率是脾血管肉瘤長期生存的唯一手段。

對於脾原發性淋巴瘤的治療,有人認為單純手術切除和術後再進行輔助化療的預後無明顯區別。但亦有主張對晚期及組織類型差的可在脾切除術後輔助聯合化療或放療。原發脾髒惡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為20%~45%。對原發性脾髒惡性淋巴瘤,雖然切除脾髒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隻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提高原發性脾髒惡性淋巴瘤生存率的唯一希望。由於原發性脾髒淋巴瘤最先表現是脾腫大,所以對各種診斷方法不能解釋的進行性脾腫大者,應行脾髒切除,這樣不僅可以明確診斷,也可避免由於延誤診斷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第3節脾膿腫

脾膿腫是細菌侵入脾內形成的局限性化膿性感染。多繼發於全身性感染血源播散至脾或脾周圍有感染或外傷、梗死後並發。膿腫可單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發。患者臨床可表現為全身感染症狀並脾區疼痛。

一、影像學表現

(一)X線檢查

可見左上腹腫塊,左隔升高,活動受限,常伴發胸膜反應和胸腔積液以及左肺盤狀肺不張,如在脾區發現氣-液平麵,則具有診斷意義。

(二)超聲檢查

脾輕至中度增大。初期病灶呈不均勻低回聲至中等回聲區,邊界不清楚。中期壞死液化後膿腫表現為無回聲區,周邊有較強回聲帶環繞,無回聲區內可具光團、光帶、光點回聲。抗感染治療後,無回聲區範圍可明顯縮小。

(三)CT檢查

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單發或多發,CT值差別較大,一般<30HU,邊界清楚。增強後膿腫壁發生環狀增強,有時膿腫內密度不均或有氣體存在。

(四)MRI檢查

典型脾膿腫的膿腔表現為圓形長T1-WI低信號和長T2-WI高信號。Gd-DTPA增強後膿腫壁呈環形強化,壁厚,均勻一致,邊界清楚,有時可見多房狀強化。如果在膿腔內見到低信號氣體影或不同信號強度的分層現象,是脾膿腫的特征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