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雞蛋:攪拌均勻後再放入油鹽,否則蛋白質受到破壞,蒸出來的雞蛋口感會很差。
煮雞蛋:煮8~10分鍾為宜。若煮得太生,蛋白質沒有鬆解,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若煮得太老,蛋白質結構由鬆變得緊密,同樣不易被消化吸收。
炒雞蛋:炒雞蛋能很好地保留雞蛋中的蛋白質,但注意不要放太多油。
正確認識蛋黃中的膽固醇
盡管雞蛋被公認是營養食品,近年來還是遭受過一段時間的冷落。原因是大眾認為雞蛋黃中含有較高的膽固醇,而膽固醇過高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但是,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真的高到影響人體健康嗎?
根據食物成分表,重60克的雞蛋約含膽固醇308毫克,而營養學會推薦的成人每日攝入量約300毫克,從這組數字上看,並不能說雞蛋中膽固醇含量過高因而不能食用。
雞蛋黃確實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但不代表含有膽固醇就會令人體內的膽固醇升高。很多吃素的人,膽固醇也超標,而很多吃肉的人膽固醇水平反而正常。人體膽固醇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於吃,就是食物攝入的;另一個是人體肝髒產生的。如果我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量很大,那麼肝髒產生的就會少,自動就會下調。反之,如果攝入的很少,甚至是零,外源性膽固醇沒有了,肝髒就會加大自身膽固醇的製造。而外源性膽固醇,也就是吃進去的占的比率不到30%,體內自我生產的占到70%~80%。所以說,吃雞蛋吃出一高膽固醇,就不可信。
還需要認識到的是,膳食中的膽固醇並不是越低越好。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是非常重要的。膽固醇是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是很多重要激素和維生素合成的前提。缺少膽固醇會導致一係列健康問題。而人體內的膽固醇靠膳食攝入和自身合成這兩個來源,如果膳食中攝入不足,就要靠自身合成。打破這個平衡,必然對健康不利。而且,為避免膽固醇的攝入而拒絕某些食品,拒絕的不僅是膽固醇,還有更多的營養物質,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土雞蛋與洋雞蛋的結構是一樣的
現在一般把散養、吃野食的雞叫土雞,吃飼料長大的叫洋雞,市場上賣的土雞蛋則是人工飼養、既吃飼料也吃野食的雞下的。人們普遍認為土雞蛋要比洋雞蛋更有營養,因為土雞是在樹林中、草地上自由覓食,而洋雞則是吃飼料長大,飼料裏又會含些激素、抗生素等對人體不利的化工藥物。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土雞在自然環境中生長,呼吸新鮮的空氣,生長周期長,含水分少,不會有激素和抗生素殘留,而且土雞蛋蛋黃大,味道香,口感更好。
但是事實上,土雞蛋和洋雞蛋的結構是一樣的,營養成分並無明顯差別。隻不過土雞蛋口感要好,更受人喜歡而已。反倒是有些不適合增加脂肪的人,最好不要選擇土雞蛋。
人們在購買雞蛋時還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就是憑借蛋殼來判斷雞蛋的營養價值。其實外殼具有欺騙性,外殼是外在的東西,內在的東西並不由外殼決定。在雞飼料裏添加某些東西可使蛋殼顏色鮮豔,但是雞蛋的營養價值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所以,雞蛋的營養成分和外殼顏色是沒有關係的,柴雞蛋也不一定是某種特定顏色的雞蛋。
與雞蛋相關的幾個誤區
⊙“烏雞蛋營養價值高”
烏雞蛋比較少見。但從營養素的角度分析,和普通雞蛋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隻不過口感較好。口感近似,營養近似,可價格差了幾倍,完全沒有必要一定買烏雞蛋。科學地吃,吃一塊錢一個的雞蛋和一百塊錢一個的雞蛋沒有什麼區別。
⊙“毛雞蛋營養高”
毛雞蛋,又叫死胎蛋,也就是在孵化過程中沒有孵化成小雞的雞蛋。說白了,就是“胎死腹中”。有人認為毛雞蛋營養價值高,其實這是誤導。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雞蛋中的營養成分已供胚胎發育了,因此毛雞蛋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少。而且,死胎蛋中的細菌較多,加熱不夠很容易導致細菌中毒,還是少吃為妙。
⊙“鬆花蛋可以像普通雞蛋一樣,每天吃一個”
鹹鴨蛋、五香蛋、鬆花蛋,這類經過特殊加工的蛋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但這類蛋在加工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比如鬆花蛋,要加石灰,加鹽,還有泥等。如果包裹的泥汙染大,會有幾億個細菌。吃前一定要蒸一下,達到消毒的作用。推薦大家一天吃一個完整的雞蛋,可不是推薦每天吃一個完整的鬆花蛋。
小貼士
如何挑選雞蛋
首先,別被顏色迷惑,如果密封了,看保質期,選七天以內的,越新鮮越好。如果是散裝的,可以摸,可以掂。先看,外殼上不能有汙點,之後摸,要選皮比較粗糙的,特別光滑的有可能是陳雞蛋。如果有光,可以對著光看,新鮮的雞蛋有透光性。搖晃搖晃沒有聲音,這樣的雞蛋新鮮。放入水中沉底的就是新鮮的,要是浮起來了,就必須扔掉了。
海魚——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