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粥相當偏愛。今天大街上的粥店也是隨處可見,粥的品種越來越豐富,深受大眾歡迎。
加堿熬粥不可取
日常所用的堿即食用堿,食用堿呈固體狀態,圓形,色潔白,易溶於水。它並不是常用調味品,而是一種食品疏鬆劑和肉類嫩化劑,能使幹硬的原料迅速漲發,軟化纖維,適當使用可為食品帶來極佳的色、香、味、形,增進人們的食欲。但是煮粥加堿這個軟化米粒的過程,卻是一個破壞營養物質的過程。
⊙加堿熬粥會破壞維生素B1
加堿之後,維生素B1會被加速破壞。如果維生素B1缺乏,不但使人易患腳氣病和便秘,還會產生疲倦、健忘、焦慮不安等症狀,長期缺乏嚴重者還會影響到心髒及肌肉的功能。維生素B1不會貯藏於體內,多餘的會完全排出體外,所以需要每天從食物中補充。而加堿熬粥時,堿會破壞維生素B1。可以想象,如果這種營養物質長期供應不足會對人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加堿熬粥會破壞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
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煙酸在酸性環境中很穩定,而遇堿則很容易被分解。在粥中加入堿,這些營養物質都將被破壞。
加堿熬粥之所以節省時間,就是因為堿會破壞這些營養物質,使煮出來的粥又黏又爛。但是損失這麼多營養物質,代價未免也太高了。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本來就容易因為膳食不平衡而營養不足,這樣做更不利於健康。
喝粥四忌
⊙胃病患者不宜多喝粥
通常大家都認為喝粥養胃,這隻是表麵的理解。細想一下,喝粥的時候不用咀嚼,不能分泌可以促進消化的唾液,而且粥含水分較多,會稀釋胃酸,更不利於消化。因此,胃不好的人應該少喝粥,盡量選擇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做到細嚼慢咽。
⊙三餐不能總喝粥
有些人沒有食欲不想吃飯的時候喜歡喝粥來代替正餐,還有些老年人喜歡頓頓都喝粥。粥屬於流食,喝粥並不頂飽,而且營養成分遠不足以維持身體所需。如果餐餐以粥為食,必然會造成營養失衡。有這種生活習慣的人最好將粥熬得稠一些,多配些蔬菜和肉類,一定要保證攝入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
⊙糖尿病患者要適量喝粥
粥可使血糖快速升高。糖尿病患者容易餓,喝粥後會餓得更快,因此建議少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
⊙冰粥宜少喝
冰粥冰涼清爽,可以快速解暑,但是它不適合老人和孩子。過量進食冰粥可能影響腸胃功能。健康的人也應該少喝。
小貼士
熬粥小竅門
冷水浸泡。熬粥前先將米粒用冷水浸泡30分鍾,讓米粒膨脹,從而節省煮粥的時間。
開水下鍋。用開水煮粥節省時間,而且不會糊底。
掌握火候。先用大火煮開,再轉文火熬30分鍾,粥的濃香便出來了。
文火後點油。煮粥轉入文火後10分鍾,加入少許油,這樣熬成的粥色澤光亮,入口鮮滑。
湯泡飯——更容易消化?
湯泡飯表麵上不用咀嚼,節省時間,但是湯泡飯的消化過程與正常米飯的消化過程大相徑庭。
湯泡飯,顧名思義,就是用湯來泡飯,是湯和飯的混合體。由於它含水分較多,鬆軟,容易下咽,很多老年人都喜歡用它來代替正常米飯,一些父母也會經常選擇湯泡飯來喂孩子。人們通常認為湯泡飯鬆軟,更利於消化,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
米飯的消化過程
人在進食時,首先經過口腔的初步消化。牙齒將食物磨成細小的顆粒,唾液腺分泌唾液,舌頭將唾液與小顆粒混合,唾液中含有一種酶,便於食物進入腸胃後的消化。同時,食物會刺激舌的味覺神經,反射到大腦,使大腦發出指令,命令胃、腸、胰腺等部位做好接受食物的準備。接到“命令”後,胃液、腸液、胰液相繼分泌,胃腸蠕動增強,從而加速胃腸道對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食物經過胃腸,有用物質被分解吸收,剩下的代謝廢物經腎髒排出體外。
湯泡飯,嚼不爛
湯泡飯表麵上不用咀嚼,節省時間,但是湯泡飯的消化過程與正常米飯的消化過程大相徑庭。飯和湯水混在一起,食物未經咀嚼,直接滑進胃裏。一方麵沒有足夠的唾液中的澱粉酶對食物進行消化,另一方麵未經充分咀嚼的湯泡飯進入胃裏勢必會加重腸胃的負擔,食物中的養分不能被徹底吸收。如此,排出體外時,又會加重腎髒的負擔。
也許有人會說,湯泡飯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這麼大,那是不是連湯都不能喝了?湯泡飯和飯前喝湯不是一回事。吃飯前少喝幾口湯,可以濕潤口腔和食道,使腸胃慢慢活躍起來,對消化食物很有幫助。當然,湯也不能喝太多,否則會起到稀釋胃液的作用,反而降低消化能力,引起消化不良。
一般的人食用湯泡飯都會對身體不利,老人和小孩尤其不宜食用湯泡飯。老年人應該盡量通過咀嚼進食,對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來說,食用湯泡飯的危害更大。因為長期食用湯泡飯不僅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還會使咀嚼功能減退,咀嚼肌萎縮,嚴重者甚至影響成年後的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