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大觀
作者:孫龍海
當今世界上,有9個國家擁有航母,航母的類型也不盡相同—有大型航母,有中小型航母,有核動力航母,也有常規動力航母。
新中國的海上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提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以便今後若幹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周恩來總理心中也有揮之不去的航母情結。1973年10月25日,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外賓時感慨地說道:“我們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領,沒有航空母艦,我們不能讓中國的海軍再去拚刺刀。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長期以來,我國海軍曆屆領導對航母的發展關注有加。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曾撰文指出,中國海軍需要航空母艦:一個船隊在遠海活動,沒有航空母艦就沒有製空權,沒有製空權就沒有遠海作戰的勝利和保證。
1974年的對南越海戰中,我方4艘艇的總噸位,還不及越軍的1艘!而且越方普遍裝備火控係統,我方艦艇則基本上還是人力操作,雙方實力對比之懸殊是顯而易見的。當時軍委副主席葉劍英曾經準備在必要的時候派飛機去,但由於海麵上缺乏支持平台,派遣的飛機隻能進行十幾分鍾的偵查,根本沒能力進行對海軍的戰鬥支援。為了改變海軍裝備過於落伍的狀況,70年代末,中國曾與英國進行了接觸,謀求取得航母計劃的外部支持。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涉及海軍水麵艦隊現代化的方方麵麵,現在已知的消息是希望有一個1.5~1.8萬噸級的航母編隊,主要用於反潛,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否決了英國對華軍事援助的計劃。
1985年,我國終於從澳大利亞手裏買來了“墨爾本”號航母,澳大利亞在交船之前已經把關鍵的蒸汽彈射器、導航雷達等設備拆除,我國得到的僅僅是一個傷痕累累的船殼,連自身動力也沒有,唯一可以借鑒的便是它的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現代航母的構造。1986年,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提出:“航母總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 1987年,海軍著手實施為航空母艦訓練指揮人員的“艦長工程”,從海軍航空兵選拔優秀年輕飛行員,送到水麵艦艇學院學習艦艇指揮專業,經過係統教育後,再分配到驅逐艦和護衛艦擔任實習艦長或副艦長。1988年的南沙海戰中,由於我軍飛機隻能從距永暑礁有1000多千米的海南島某機場起飛,其作戰半徑明顯不足的問題再次激發了建造航母的熱情。1993年3月14日,北海艦隊政委張海雲在政協會議上首次透露,海軍正在研究設計航空母艦,但還沒有進入建造階段。90年代初,蘇聯瓦解後,中國曾試圖向烏克蘭和俄羅斯購買航空母艦。不過,最後由於價格太高,以及其他原因,購買計劃又沒有實現。
據悉,中國將在近期先建造兩艘航空母艦,預算200億人民幣,前期工程早於1996年開始。估計中國要建造的航空母艦可能是四五萬噸級左右的中型航空母艦,以搭載兩個中隊24架戰機及相應配套的保障飛機為標準。1998年,我國從烏克蘭采購的“瓦良格”號航母意義更加重大,這個行動可以視為中國決心獲得航母的一個重大決策。除支付一筆費用外,中國采用了一些策略並付諸大量努力才獲得這艘航母。“瓦良格”號是一艘設計相對先進的航母,其姊妹航母仍在現役,並且這艘航母還具有再次使用的潛力。2006年10月25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曾表示,中國將逐漸具備建造航空母艦的能力,有關部門將綜合各方麵因素,認真研究和考慮有關問題。2008年9月初,《解放軍報》刊登了一篇報道稱,“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對接收的首批50名飛行學員進行了入學教育”,他們要完成的科目是艦載機飛行。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將此解讀為“中國航母飛行員培訓班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