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風物
作者:王千岩
科摩羅,位於非洲東側莫桑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各約500千米,麵積為2236平方千米,組成科摩羅的大科摩羅島、昂儒昂島、莫埃利島和馬約特島被譽為西印度洋上的4顆明珠。科摩羅群島是一組火山島群,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地勢崎嶇,廣布森林。這一印度洋上的島國被稱為“月亮之國”、“香料之國”。筆者有幸在這個遙遠、神秘、鮮為人知的島國作了為期2個月的旅行。蔚藍的大海中聳立著棕黑色的火山石組成的4個小島,意想不到如此一片焦土上卻滿目蒼翠,這裏生長著茂密的椰子樹、芒果樹、非洲特有的麵包果樹,還有木菠蘿樹、木瓜、芭蕉及觀賞價值極高的花心科植物。海風中飄來了陣陣醉人的花香,置身於這自然風光之中,真讓人樂不思蜀,留連忘返。
熱情的科摩羅人
飛機尚在科國上空盤旋時,機上廣播中就傳來了科籍飛行員的祝賀聲:“今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我代表科摩羅人民向友好的中國人民問好”。乘客也都紛紛向我們問好,經過長途奔波的辛苦一下子被這非洲“溫度“趕跑了。下了旋梯更是讓人受寵若驚,一群披著非洲特有圖案的大紅花布的婦女一擁而上,在“崩如”、“沙瓦”(法語:你好,你好嗎?)的問候聲中,吻就像雨點似的落在我們的左右臉頰上,非洲婦女那特有的寬厚肉感的吻禮再次讓我感到非洲的溫度。緊接著便是那鮮花串成的花環一個又一個的套到了脖子上,白色的花環象征著純潔的友誼,紅黃夾雜串成的花環代表著科摩羅人民的熱情奔放。濃烈的花香,五顏六色的圖案,還有那難以忘懷的吻掀開了科摩羅之行的第一頁。在以後的日子裏,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情與熱。我住房樓下的小女孩差不多每天都給我送來一個用別針串成的鮮花發夾,而且總是親自給我戴在頭上後才滿意地離開。每當我去串門時,主人也總是要給我們帶鮮花發夾或鮮花花環。科摩羅人用絢麗多彩的花向客人們表達著自己豐富的感情世界,這是個鮮花遍地的國度,更是—個待人有著溫度的國度。
熱愛生活的科摩羅人
科摩羅共和國的財政實在是太糟了,除了法國人廉價在此收購一些製造法國香水用的重要原料依蘭花以外,這兒似乎沒有什麼可出口的工農業產品。老百姓吃飯靠大樹,穿衣一塊布,大自然對他們太厚愛了。除了個別殘疾人之外,我沒有看到乞討者,椰子樹葉編起的“椰排”(類似中國的竹排故暫稱其為椰排)既做屋頂又當屋牆,材料隨手可摘,滿樹的麵包果和生香蕉用油炸一炸或者用火烤一烤就是富含澱粉的主食。隻要有力氣,拿上一把魚槍就可以在海邊捕到2、3千克甚至幾十千克重的金槍魚、紅魚、石斑魚,還可以捕到海
蟹和蝦,留下自用外,運到周圍的島國去就能換來島上人所需要的布及生活用品,如大米、麵粉、糖、油等等。島上的政治家,從總統到部長都是走馬燈似的換了一個又一個,豪言壯語是競選的演說詞,貪汙受賄又是共同下台的原因。老百姓過的很苦,工薪階層也是常常幾個月發不出工資,即便是這樣,老百姓仍是信心滿懷,熱情高漲地參加著一次次的總統競選。我有幸目睹了總統大選。49萬人口的小國,總統候選人就有15個。第一次大選後篩剩2個,然後第二次才選出他們真正的總統。在大選的日子裏,公路上到處可見敞蓬汽車飛奔,車頂上裝有高音喇叭,車內男男女女,有十幾歲的學生,也有六十幾歲的老人,又是唱歌又是擊鼓。
人們在銀行、碼頭、醫院照常上著班,他們很窮卻很坦然。在物質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對生活的積極與熱愛實在是十分可取,這倒是給人以深深的啟示。傍晚,人們在海邊散步,在海中遊泳、捉魚;村裏的窮人們敲著臉盆、樹幹,發出有節奏的聲音,月光之下跳個通宵。我去參觀過幾個護士家庭,石灰粉刷的牆上掛上一塊布,然後將親人的照片貼在畫著大樹的油畫下,樹下是母女倆的合照和在自己的家門口等待法國工作的丈夫開著汽車歸來的照片,多麼富有詩意的布置。在科摩羅,由於就業機會比較少,兩地分居的家庭有很多。在一個電器維修工人的家裏,我看到他利用島上被燒焦程度不同的火山石的自然色彩粘貼成一幅國家地圖作壁畫,真是獨具匠心。假如走進當地有名望的人家,除了金碧輝煌的壁燈、吊燈外,最有身價的還是中國的三色陶、木雕和海洋標本,大龍蝦、大海龜以及各色各樣的魚標本應有盡有,這些標本在中國隻有水產館才得一見,要不是海關禁止標本入境,我真想帶一個回國呢。
科摩羅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