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摩羅見聞錄(2 / 2)

要問科摩羅人一年共有幾個節日,哪天放假,恐怕連總統都回答不上來。除了星期日是法定休息日之外,其餘的節日放假都是全國廣播臨時通知的。時間不定,名目繁多,實在是匪夷所思。什麼總統的生日,總統的競選投票日,老總統的逝世日,新總統的就職日,還有外國使節來訪日等等。就是每年一度開齋節閉幕日的日期也是不一定的。開齋節期間,白天是不允許進食任何食品的,隻有太陽下山後才能喝上一點水補充白天失去的能量與水份。開齋節究竟有幾日,沒有人能斷言,因為閉幕日是定在開齋後天空第一次看到月亮的第二天。開齋節閉幕日應該是科摩羅最隆重的節日了。

在科摩羅共和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凡大小節日都離不開歌舞。把電燈拉出家門,放開音響或收錄機,隨著樂聲、鼓聲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扭動起來,科摩羅人那與生俱來的樂感及婀娜多樣的舞姿實在是讓人驚歎不已,沒有指揮,但大家跳得那麼和諧,動作又是那麼嫻熟。我在一邊看了幾個小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很少雷同,而且即便是同一個人,動作也是變化莫測,很難統計他們到底有多少動作,靈活、隨意、瀟灑是共同的特點,而自成一體又是每個個性的體現。他們時而圍成大圓圈,時而排成長龍,時而成雙成對,時而男女各成一方陣,邊跳邊唱,那歡快的節奏和悠揚的歌聲,把旁觀者帶到了浩渺無際的原始大森林,帶到了潺潺流水的小溪邊,帶到了熊熊燃燒的篝火邊……我曾在南疆雲南參加過阿佤族、愛伲族、拉祜族、泰族的三月三、火把節、潑水節、犁耙節,還在廣西參加過民歌節,盡管膚色不同,但地球的這邊與那頭,人們在歌舞中渲瀉感情的方式卻是一樣的。除了唱歌跳舞外,科摩羅人還喜歡鬥牛。這裏的鬥牛雖不如西班牙那麼驚心動魄,但也十分精采。

不見新娘的婚禮

在科摩羅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他們參加過無數次的婚禮,可從來沒有在婚禮上見過新娘。婚俗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談到婚俗,100個國家就能有100個不同的習俗,所以我認為每到一個國家,若是沒有參加過當地的婚禮實在是一大遺憾,至少說對這個國家的文化了解是不全麵的。

科摩羅共和國是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人的聲譽主要是視其對教規的自覺執行程度。一個有著愛喝酒名聲的人是很難進入高層社會的。男女孩子到了父母認為已成年時(沒有一定的年齡規定),就必須在公開的場合下行“割禮”,“割禮”之後才能婚配。“割禮”的儀式在女孩方麵就比較容易接受,在舞聲中由做長輩的剪去其一攝頭發就是了,可對於男孩來說就有點不近人情了。男孩行“割禮”是家庭中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先是請來眾人載歌載舞,歌舞期間男女賓客不斷地給小男孩送錢,錢是由家庭成員中一個拿木盒的長者接納,經過幾小時邊歌邊舞的熱鬧之後,小男孩在男儐相(此人必須是行過割禮的男孩充當)的陪同下進入內室更衣,穿上男孩結婚時才穿的那種禮服,佩上腰刀,再戴上與衣服相配的帽子,站到眾人麵前亮相、照像,此時的小男孩可神氣不過了。經過上述程序後,真正的考驗就到了,此時就是再勇敢的男孩也會膽怯三分。先是脫完衣服進入內室,然後由一群婦女用各種各樣的草藥煎熬成的割禮洗浴液塗沫全身。隨著衛生知識的普及,有錢人家孩子的“割禮”也請醫院的醫生來家裏進行,窮人就由當地土醫生來進行了。割除了包皮後,這個男孩就算是能在社會上自立了。經過這麼大的“劫難”,這個男孩子也的確是該成熟了。“割禮”之後的男女就具有婚配資格了。

科摩羅社會的最小細胞 —家庭是以母親為核心組成的。按照當地的教規一個男人法定可以娶4個老婆,同父異母的孩子與自己的親生母親住在一起,一般相互間沒有更多的往來。父親的責任是撫養每一個孩子,但他隻能住在最後一個老婆家中,一般不再與前妻聯係,而一個女人一輩子都住在自己出嫁時父親給的房子中,男人走後大多數女人都是空守一輩子,所以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結婚可以說是一輩子最最光彩的時刻了。所以科摩羅的婚禮是十分熱鬧的,一般都要經過兩周或者更長時間的慶典才能完成。在這長長的慶典活動中,第一天是清一色的男同胞,由男方家主持,新娘不露麵,客人送來的禮物是錢,歸男方家所有;第二天由女方家主持,新郎不出席,客人送來的是金戒指、金項鏈、金手鐲等金器。科摩羅的婦女是很可憐的,當男人看上第二個女人時,第一個女人就靠變賣婚禮上得到的金器來維持生活。在這裏,婦女解放這個詞讓人感到沉甸甸的。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