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采

作者:萬建中

數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言語交際中經常使用的文字。各民族在對數的運用過程中,認為數是神秘莫測的,因而也就把數字神秘化,賦予其神聖的性質。於是在人們的觀念裏,數字也就有了善惡之別和吉凶之分。

吉祥的數字

吉祥的數字一般是雙數,結婚時忌諱選單日子,大概是怕有鰥寡之災吧。廣州春節家家必備金桔,它象征“大吉大利”,而在金桔市場上,那些標價兩元八(諧“雙發”)、八元八(諧“發發”)、十八元(諧“實發”,“實”在粵語中是“一定”的意思)等價格的金桔尤為搶手,正反映了人們對“八”這個數字的偏愛。特別有意思的是對電話號碼的關注,人們非常願意要“八”與“六”,“八”與“發”音諧,“發”就是“發財”,多好;“六”是順,“六”和“六”連著更好,六六大順嘛!

忌諱的數字

從“一”開始就有忌諱,原因很簡單,“一”是單數。所以在給結婚或者祝壽人家贈送禮品的時候,一定要禁止送單數,以寄予好事成雙的願望。而相反,有的民族還忌諱數字“二”,如給死者家或者病患者送禮表示慰問時,就忌雙數。滿族、朝鮮族忌雙日子出殯,其用意很明了,不希望不幸或痛苦再次降臨,壞事成雙。對“三”和“四”的忌諱也很普遍,因“三”與“散”諧音。揚州人做壽也忌諱這個數,所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指年齡的“三十”和“四十”。一層意思是“三十”和“四十”年歲不大,不應該做壽;另一層意思是“三”和“散”、“四”和“死”諧音,不吉利。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婚嫁篇”說到,台語“四”與“死”同音,“由四的語音聯想到死之影響所及,迄今有的醫院為順應病家的心理忌諱,絕無第四棟樓或第四號病房;公共汽車沒有四路,否則不就成了死路一條?遊覽車及旅店據說亦無四號。大陸也有相類似的禁忌存在。以上所說顯然是人們對死的懼怕,故凡“四”數都在禁忌之列。

“六”意味著順順利利,但湖北天、沔一帶,人們竟以為“六”是不吉祥的,做菜(特別是吃雞蛋)、送禮物等數目絕對不可能是“六”。當地人讀“六”為“祿”音,因而“六”有“滿祿”、即“死”的意思,所以人們百般避諱。

“九”與“久”諧音,含有長久之意,而佘族某些集居地卻禁忌書寫“九”字,遇“九”字一律都改寫作“仸”。據說與佘族祖先為神犬的神話傳說有關。“犬”與“九”形近,故忌之。“十八”是當今人們都認為很吉利的數字,它的諧音“要發”表達了人們希望發財致富的討彩心理。但同樣是“十八”這個數字,在佘族亦被列入禁忌,尤其是青年人的婚嫁喜慶之日,絕不能選在十八日舉行,否則,將會像生前犯有罪孽的亡靈進入冥界一樣遭受十八次磨難。由此可知,數字禁忌的吉凶觀念是因時、因地、因民族、因行業等因素而有所差異的,不能一概而論。

西方的數字禁忌

西方有些數字禁忌是我國沒有的。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不祥數字是“十三”,人們在多層建築和醫院病房的標號上對“十三”都避之惟恐不及;有些航空公司沒有第十三號班機,旅館沒有第十三號房間;海員們厭惡在十三號啟程。為什麼西方人對“十三”這個數字如此懼怕?這可能與古代北歐關於煞神起源的傳說有關。相傳有十二位北歐神祇聚餐,煞神不請自來,於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後煞神惡作劇,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靈喪生。另外,出賣耶穌的猶大因為遲到,在最後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個人,於是,“十三”便成為不吉利的數字。在法國巴黎,有召之即來的第十四號賓客,這樣可使宴會擺脫“十三”這個數字。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秘書格雷斯·圖利常常在最後一分鍾被叫到白宮的宴會桌上充當十四號賓客代替遲到或早退的人。又如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1930年誕生在蘇格蘭時,皇宮的官員們沒有立即登記她的出生,因輪到她的登記號正好是十三。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也往往設法不與“十三”這個數字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