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問政的規製及引導路徑(1 / 3)

微博問政的規製及引導路徑

傳媒e時代

作者:邱源子

[摘要]在互聯網傳播時代,微博以方便、靈活、即時、互動的特質成為公民參與政治信息表達的新手段,不僅拓展了網絡問政的空間和渠道、推動了公民參政議政,而且實現了社會治理體製的創新。然而,微博問政也麵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深入探究微博問政本質規律的基礎上,找尋微博問政的局限性,從而建立科學的規範及引導機製,是構建善治政府與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微博問政 規製 引導路徑 社會治理

微博問政正在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推進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政府和社會治理。在我國,微博問政主要表現在兩方麵:其一是普通民眾通過微博平台對我國社會政治生活與政治發展表現出積極關注和熱情參與;其二是我國各級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員、政協委員利用微博平台實現與民眾的溝通交流,並在微博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而,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通過微博平台獲取大量民情、民意,不僅拉近了政民之間的距離,促進了我國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不斷提升,而且也為政府抑製貪腐問題、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便利的途徑。與此同時,微博問政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問題,深挖微博問政的局限性,才能加快推進微博問政規範化與製度化的建設。

一、微博問政的局限性

由於微博的字數限製與草根性帶來信息內容的碎片化,而個體私語化鬆散的敘事特征使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深刻性無法保證。與此同時,微博極易形成圍觀效應,網民非理性、非製度化的參與不但增加了信息識別難度,而且嚴重削弱了問政效果。在微博平台中,信息的增值傳播在短時間內會形成廣泛關注與大量轉發,某種程度上為謠言滋生提供了可能,而政府與網民之間互信程度的降低也會加大微博問政的難度。麵對此種傳播形勢,政府在問政中很難占有主動,加上製度管理上缺乏規範,使得微博問政的效果難以實現。

1、圍觀效應削減問政效果

微博是利用網民參與互動的模式進行傳播,在好友圈、粉絲圈中,任何個體都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群體壓力。在麵對群體壓力的情況下,極易產生服從的一致性態度傾向。與此同時,微博傳播群體中也存在少數中堅意見,這些用戶在微博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僅顯現出意識的堅定性、主張的一貫性和態度表明的強烈性,有時甚至在言語間流露出非理性的一麵,這股力量可以對多數意見產生影響,甚至可以改變群體已有的合意或形成新的合意。針對微博問政平台中出現的微博反腐與突發公共事件,由於一些用戶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有限,加之急於維護最近的利益,表達仇富、仇官、仇強等情緒意見,在問政中經常出現不理性的表達,甚至出現謾罵,這會大大削減微博問政的效果。

2、不均衡發展損害問政效果

微博平台中用戶的素質與水平決定意見的權重與走向,然而由於數字鴻溝問題的存在,問政平台的網民實際上並未真正涵蓋分布於社會各個階層的群體,偏遠農村地區、基層民眾、邊緣群體在微博時代正麵臨著新的失聲處境。主要體現在三方麵:其一,在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中,使用微博的人群較為集中,他們更善於利用微博平台參政議政。其二,名人效應在微博環境中得到延伸,名人微博極易獲得眾多粉絲追捧,他們發起任何話題或是發表另類觀點也能形成瞬間關注。其三,基於商業的操縱,有些言論容易被精心製作,或固化已有態度或產生新的排他性意見,這自然產生了新的不平衡。在這種微博環境中,問政也不免處於官話和套話的洪流中,政府隻是從構建自身形象的角度搞些麵子工程,甚至有些微博幹脆成為僵屍微博。可見,微博平台的不平衡嚴重製約了微博問政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這是互聯網中的不作為。

3、安全性差、約束力小降低問政效果

法律規範存在的真正意義在於約束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而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適用於現實社會的法律規範卻無法立足。如果網絡社會中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與控製,其結構與功能必然將遭到破壞,所造成的後果與負麵影響則會彌散到現實社會中。由於網絡安全性差、法律機製不完善,微博問政已經給社會帶來了消極影響。比如,政務公開、國家機密與言論自由等問題在微博傳播機製中缺乏明確的規範,一些微博用戶在問政平台上隨意發布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或是別有用心地利用微博平台向政府微博發問,誘導政府工作人員泄漏國家機密,甚至還有些人借助微博製造謠言,並給他人名譽造成嚴重影響。我國現行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於互聯網中的違法行為與主體責任缺乏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這往往成為微博問政效果降低最直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