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權責不清晰造成管理不力
對於新媒體上信息的管理,既往輿論引導方式和監控體係並沒有明確管理主體,對於新媒體上言論的把控隻能做前置性的設計,比如關鍵詞的屏蔽等。但是網絡語言有著其鮮明的特點,同一個詞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在這個時候前置性的設計就失去了作用,而誰來監管、如何製約並沒有明確的主體來操作。而新出現的一些新名詞也會被部分傳統媒體采用,從而加大了事件擴散的趨勢,說明了管理上還存在缺失。
4、參與網絡輿論的治理主體比較單一
網絡輿論是民主力量的彰顯,是順應時代潮流、應該受到鼓勵的新生事物,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由它發展,若任其發展,就很容易造成網絡突發事件,甚至引發大範圍的公共危機事件。尤其是麵對當前我國網民的大眾化、網民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以及網絡內容供應商和傳統媒體的企業逐種性質等給社會管理帶來的挑戰,更對互聯網提出了迫切的治理要求。如何全方位規範網絡秩序,提高虛擬社會管理效率,形成“政府主導、行業組織、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實現官民良性互動,是當前政府引導網絡輿論應當思考的關鍵所在。
三、新常態下輿論引導方式的構建策略
1、要重視、研究新媒體特性
新媒體環境下,由於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因此給政府的整體傳播結構帶來了變化。同時,傳播渠道日益複雜化、多樣化、便捷化,使用者和接受者快速增加,使用和接受意識愈發增強,這種公眾輿論觀點的聚集效應就得到了應有的發揮,從而產生的影響力也更為深遠。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對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和對受眾的影響程度有全麵和深層的了解,需要輿論引導方式和監控體係的建立者進行長時間、客觀化的研究。隻有對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和對受眾的影響程度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形成具體的文字資料,才能在構建全新的輿論引導方式和監控體係的實踐中有理論引領,實踐也才更符合實際需要。
2、堅持輿論引導原則不改變
新媒體輿論引導和監控體係的建立要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堅持黨和政府對新媒體的引導,確保新媒體環境下適當的輿論導向,使新媒體成為黨和政府的“新喉舌”,成為廣大民眾心聲的“代言人”。輿論引導的實質就是引導和化解公眾的情緒,這也是維護穩定的重要路徑之一。堅持黨性、維護穩定就是要遵循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原則,踐行媒體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尊重新聞規律中的求實準則。所以各級政府應盡快成立新媒體信息發布平台,對輿論一致向好的人和事進行肯定,對負麵報道盡快進行核實,然後在新媒體或傳統媒體發布或澄清。
3、轉變輿論引導的思路方法
新媒體的出現同樣改變了以往政府發聲的模式。此前政府的信息公開大多靠傳統媒體向受眾傳遞,兩級傳播的“時滯”效應和傳統媒體隻作為傳聲筒的角色不利於信息的快速擴散和信息內容的解讀。為此,政府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注冊微博賬號、手機短信群發等平台,通過新媒體傳遞信息,和受眾交流、互動,拉近同受眾的距離。同時,對受眾廣泛關注的信息,及時對存有疑惑的地方給予答複,形成輿論陣地,為官方信息的詳盡、具體提供客觀上的幫助。
4、完善新媒體輿論引導的保障措施
在新媒體環境下,非理性言論激增,很多私人信息被拿到了公共輿論場,當事人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被嚴重侵犯。而且“輿論審判”愈加嚴重,一些影響大的案件,在司法部門沒有明確的判決前,網絡上已經在氣憤的心情和跟風下炸開了鍋,給司法審判帶來了壓力。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對輿論加強政策與法律調控十分必要。在社會的每個領域,法律都是畫出方圓的規矩。遏製輿論負功能,立法措施也必須盡快跟上,這樣才能為淨化新媒體輿論環境、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效能奠定法製基礎。
5、構建應急機製以實施程序管理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源多元化,如果信息不透明、不公開,不實信息就會散布,且被民眾接受,進而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政府和傳統媒體第一時間對輿論主導權的放棄,加速了公眾對新媒體信息的訴求,最終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轉化為突發事件。所以政府應透過新媒體查看民情,透過民眾在新媒體的表現預見事件的可能發展態勢。在這樣的發展態勢麵前,政府應迅速發布權威信息,釋疑民眾的顧慮。政府要利用新媒體及時進行信息的發布與溝通,詳細了解群眾的訴求,從而製定有效的輿論引導對策,更好地引導輿論。
(作者單位:廣東梅州市互聯網新聞信息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