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聲音之外,廣播的另一本質屬性就是伴隨性,伴隨是廣播的差異優勢所在,在午後、在睡前、在路上可以邊聽廣播邊做其他事情,廣播不僅解放了聽眾的眼睛,而且豐富了聽覺體驗,這是電視媒體所不擅長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帶寬的進一步拓寬,手機輕電台可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四、粉絲經濟萌芽。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荔枝FM目前與部分獨立音樂人合作,如許嵩、好妹妹樂隊、鍾立風等等,同時也與部分品牌合作購買授權,比如“曉鬆奇談”和“羅輯思維”等。通過這些合作,吸引部分粉絲並建立粉絲群,圈住部分用戶。同時,針對部分熱門節目的主播,荔枝FM也會與其簽約以保住由主播帶來的粉絲。隨著“社區”的上線,荔枝FM現已完成由電台到社區的初步過渡,據賴奕龍在采訪中透露荔枝FM接下來會走電商的路子,走粉絲經濟之路,即基於粉絲參與社群,在其信任關係基礎上進行社會資本平台和商業經營行為,如線上發行唱片並提供支付服務等。從目前情形來看,這一計劃的實現仍需時日。但從粉絲效應來看,這一計劃的實現是有跡可循的,以好妹妹樂隊的電台為例,現有粉絲已達88000多人,粉絲所帶來的巨大的消費能力將使荔枝FM走得更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粉絲運營的目標不是訂單的轉化率,而是信任。微博互動、微信互動等手段的目的就是重構品牌與消費者的信任,並能夠讓消費者的信任關係強度進行轉化和遞進。。隻有信任關係強度提升了,才可能有口碑,才會有推薦,有新的社交關係。
荔枝FM在移動互聯時代爆發出來無限的可能,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內容上的短板,可以說是成也UGC,敗也UGC,用戶自製內容固然為荔枝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用戶自製內容質量本身參差不齊,大量湧現的新節目易模糊聽眾的焦點,魚龍混雜的節目使得優質節目要想脫穎而出不僅要靠市場本身的優勝劣汰還要通過工作人員根據特殊算法對這一節目潛力的分析並能得到推送,篩選過程之中就會淹沒一批節目,而且新節目層出不窮,對於已經形成一定粉絲規模的原有節目如何保持用戶黏性也是極大的挑戰。
其次,荔枝FM的盈利模式尚未健全,對於大多數手機電台而言,現在談盈利還為時尚早,目前仍處於積累粉絲資源階段,但盈利模式的建立不可避免。傳統廣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廣告,荔枝FM現已有類似嚐試,比如部分電影會在上映前在荔枝FM上開設電台進行宣傳和互動,荔枝FM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收入。在廣告之後荔枝FM也想嚐試向電商平台轉變,即主播向粉絲銷售適合的產品這種商業模式。目前荔枝FM並沒有建設自己的支付平台,計劃主要是靠導入給電商來完成交易的閉環,而且,荔枝計劃在未來依靠粉絲經濟實現向電商平台的轉變,這就會出現利益分配的問題,主播與荔枝之間的分配標準也尚不清晰。粉絲經濟的核心就是粉絲的互動與參與,沒有粉絲的互動,就建立不起來粉絲之間的信任關係,缺乏了信任,就很難建立品牌社群,所以,荔枝FM在今後的發展中仍需保持粉絲互動的活躍。
最後,在管理方麵,一方麵,在用戶生成內容放開之後,內容管理也成為了巨大挑戰,需要避免淫穢、暴力、傳銷等內容通過此渠道進行傳播。另一方麵版權問題也成為手機輕電台進一步發展的隱患,目前不僅對UGC生成內容的版權保護尚未有完善措施,而且向唱片公司和音樂發行商購買版權和購買授權節目的開支也將大大的增加成本。國外的Spotifv和Pandora電台就因向音樂發行商支付龐大的版權費用而導致財政告急。
融媒體時代,世界瞬息萬變,“互聯網+”來勢洶洶,手機輕電台雖較之傳統電台在社交互動上有了大的突破,表現出順應潮流的生命力,但仍是這浩蕩洪流中的滄海一粟,也要清醒的意識到,過度的用戶自製以及監管和把關的缺失將會是融媒時代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如何堅持自身的本質屬性並適應新的潮流,是廣播在擁抱新媒體時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