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媒時代手機輕電台的發展路徑(1 / 2)

融媒時代手機輕電台的發展路徑

傳媒e時代

作者:肖晴文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手機輕電台等融媒體環境下的產物。本文以荔枝FM為例,從技術和內容層麵分析荔枝FM的發展路徑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尋手機輕電台在當今媒體環境下的生存路徑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融媒時代 手機輕電台 荔枝fm

隨著新媒體和移動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最近一度甚囂塵上的“互聯網+”一詞就是融媒時代生命力旺盛的體征,它是指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憑借互聯網的強大衍生力,“互聯網+”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產物,手機輕電台就是其中之一。手機輕電台的概念由荔枝FM首創,指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創建電台、錄製及收聽節目等多項活動。荔枝FM自2013年上線以來,截止到2015年1月份已有2000多萬用戶,與同行業其他電台相比,可謂基本站穩了腳跟。手機輕電台作為一種新型的廣播形態,目前仍處在發展期,其經營管理和模式都在探索中慢慢成型,就其發展的現狀來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借助社交的力量,奠定用戶基數

荔枝FM最開始並不是做APP起家,最初的形態是微信平台上的H5網頁,用戶可以通過訂閱公眾號並回複的方式收聽,同時訂閱號會不定時推送一些有趣的信息,憑借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群,荔枝FM很快就積聚了上百萬的粉絲,這就使得荔枝FM APP在上線之初就已經有了啟動的用戶保證。APP上線之後,荔枝FM仍與社交軟件有互動,注冊荔枝FM時,用戶可選擇使用微博賬號登陸,這樣就可以輕鬆導流部分微博用戶,而且,不僅僅是平台,節目本身也挖掘社交的礦藏,比如熱門節目《十點讀書》的主播bobo,有時也會在節目的末尾向用戶介紹自己的微博賬號,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與聽眾進行平台之外的交流。

廣播作為一種聲音的媒介,其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的屬性十分明顯,而充分開發社交的力量,為廣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現在手機輕電台並不少,如與傳統電台的合作的蜻蜓FM,憑借傳統電台的豐富資源,實時性強,資訊節目發達,但其與用戶的互動性較差,而荔枝則不同,用戶除了可以訂閱喜歡的節目、點讚、與主播發私信等常規的社交互動之外,荔枝FM在2014年9月推出“社區”功能,進一步增進主播與聽眾的互動,聽眾通過一起找尋節目中出現的背景音樂以及發表自己對節目的感受等活動增加了自身對於平台的依戀,同時主播可以針對粉絲群的喜好進行較為精準的節目推送,這也有利於保持用戶忠誠度。

二、技術準入門檻低,傳播主體多元化,UGC架構基礎深厚

荔枝FM並不是第一個國內網絡電台,早前已有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等,但“荔枝FM"和此前的電台產品思路相反——它並不是絞盡腦汁地去滿足聽眾的需求,而是通過提供簡易的節目錄製工具和展示平台來滿足生產內容的“主播們”的需求。荔枝FM是全球第一個可以在手機上創建自己電台和錄製節目的手機APP,集錄製、編輯、上傳、存儲、收聽、下載於一體,可以說是真正開創了手機輕電台新模式。注冊用戶隻需在“我的電台”界麵點擊“申請電台”並輸入電台名稱、介紹後等待審核即可,錄製時可以同時實現混音、降噪以及美化聲音等功效,對於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大眾來說,技術門檻的降低,使得荔枝FM的那句口號“人人都是主播”顯得真實可感。

更為重要的是,製作節目的簡單方便使得傳播主體變得多元化,這也為荔枝FM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荔枝FM堅持“人人都是主播”的理念,用戶可以自己創建電台並上傳節目,這使得荔枝擁有強大的UGC資源,荔枝FM平台上的電台節目主題紛繁多樣,既有英語、音樂、讀詩、旅遊、教育等傳統主題,這其中以情感治愈類和小清新類最為突出,節目時間長短不一,大量的碎片化節目,更新速度快,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喜好聽眾的需求。而且,鼓勵用戶自製,可以極大地節約節目的生成成本,更加反映出“互聯網+廣播”的優勢。

三、情感屬性強烈。回歸廣播的本質屬性

相比於行業內部分手機電台對“聽書”定位的執著,荔枝FM的情感屬性更為強烈。荔枝FM主打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荔枝FM的創始人賴奕龍認為不論什麼時代人們依然需要聲音內容,因為“聲音是濕的,圖文是幹的”,指聲音比圖文更容易傳遞感情,廣播是聲音的媒介,聲音的表現力可以說是廣播的生命力所在,細膩綿軟的女主播的聲音和感性的內容相結合,使人聽來覺得安逸,不斷崛起網絡新媒體成為小眾聚合的重要場所和平台,小眾傳播也成為媒體功能的一種發展趨勢。0荔枝FM走的就是情感路線,18歲到22歲,女性,文藝範兒,喜歡在中午和睡前聽情感類的電台節目——這是荔枝FM主流用戶群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