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視域中的合謀性沉默建構網絡謠言場
傳媒e時代
作者:譚淩芳
[摘要]謠言一轉瘋,辟謠一轉沒,緣何?對於赫赫事實,陳年舊謠卻能被二度熱傳,又為何?根據奧爾波特與波斯曼關於謠言流傳程度的公式,本文提出假設,若賦事件重要程度為定值,事實模糊程度在事件發展過程中趨於無限小(趨真相),謠言流傳程度卻呈反趨勢變大,並以“李芊非法行醫”謠言再傳為例,探析謠言所涉事件的參與者以及圍觀者對事實的“合謀性沉默”在既定事實下對謠言流傳的影響。
[關鍵詞]合謀性沉默 謠言 非法行醫
2014年6月27日晚7時,“李芊醫生救人被南京法院判非法行醫要賠償”的網帖在網上突然迅速流傳開來,6月28日上午8時,南京中院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對此進行辟謠,造謠者尚林輝被警方行政處罰。這則被判了“死刑”的謠言,至此本該灰飛煙滅,2015年1月此謠言一字未改並再次在朋友圈中引起軒然大波,甚至達到了幾萬人閱讀轉發。
一、謠言一轉瘋,辟謠一轉沒,緣何?
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認為,謠言的流傳程度=(問題的)重要性×(事實的)模糊性。
謠言所涉事件是否重要的判定標準之一是是否與自己有關,即距離謠言事件的心理距離有多遠,這種心理距離綜合了物理距離、時間距離以及與自己或親友是否有關等因素。正如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對於人來說心理距離是最短的,因此不難理解關於食品的謠言為什麼會那麼多。
謠言是人們試圖降低生活中各種事情的不確定性的一種本能反應。當人們對一些消息或新聞所反映的事實無法確定時,他們就會尋求身邊的信息源。當沒有官方的、權威的消息時,人們就進入了一種被社會心理學家稱為“尋求大眾信息源”的狀態。MH370航班失聯不足24小時裏,網絡上謠言滿天飛,消息的公布速度和數量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大眾對生存和生活充滿恐慌,謠言便不脛而走甚至以假亂真。
基於奧爾波特的謠言流傳程度的公式提出假設,如果賦事件重要程度為定值,事實模糊程度趨於無限小(趨於真相),謠言流傳程度卻呈反趨勢變大,此時謠言的流傳程度還受到了謠言所涉事件的參與者以及圍觀者對事實“合謀性沉默”的正比影響。
“合謀性沉默”由美國認知社會學教授伊維塔·澤魯巴維爾提出,在其最新著作《房間裏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中,他圍繞著“房間裏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這一英語諺語展開,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人們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對於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象,他將之稱為合謀性沉默。“房間裏的大象”在英文裏,意指所有那些觸目驚心地存在卻被明目張膽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實或者感受。用保羅·克魯格曼的話來說,“房間裏的大象”這些實際上人盡皆知,但卻不能說不能提的東西是一種公開的秘密,是“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令人不安的真相”。
傳播視域中的合謀性沉默指的是人們在對消息、事件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對部分事實不約而同的沉默,沉默並沒有藏住什麼東西,人們依然看得見,也聽得到。沉默,人們參與傳謠的最根本原因在於謠言的內容正好與其內心所相信的“社會真實”相契合。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通過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網絡介質傳播,合謀性沉默能讓每一張可能的縱橫交織的關係網構建一個謠言的場域,人人自欺,也相互欺騙,每個人都知道那兒有一個謊言,但每個人都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