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謀初期——沉默鼓勵否認
沉默的旁觀者之所以能成為幫凶,是因為當其他人看到這些旁觀者對某些事物視而不見的行為時,這些行為會進而鼓勵他們否認該事物。通過這樣的相互傳染,沉默的旁觀者群會逐漸壯大,沉默的暗示會很快進入所有人的頭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會立刻變成一個既成事實,沉默的旁觀者群不說不問不聽的“意見”和態度便默契地否認了事實的存在。
李芊非法行醫事件被二度傳播,傳謠主力可以分三大群:一是以醫護人員為核心的傳謠群,二是以集聚人氣的媒體平台為核心的傳謠群,三是以受一群鐵杆粉絲信任的非醫護人員的個群。
撰謠者因對《執業醫師法》存誤解編造了謊言,以發泄對現行法律規定的不滿,然而大量醫護人員也加入到這個傳謠群體中。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加深了醫護人員的敏感脆弱,醫護人員不能忍受“自己人”受害、被欺負的不良情緒不斷膨脹又相互傳染,對職業法律的誤讀被鼓勵,繼而否認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而這一以醫護人員為核心的傳謠群默契地形成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法律沒法保護醫護人員權益。
在網絡傳播中,各類熱門站點、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以及積聚人氣的私人賬號在事件發聲中擔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是粉絲眼中有“名望”的。勒龐說,群眾總是需要對一切事情有現成的意見,這些意見的普遍性與它們是對是錯全無關係,它們受製於名望,名望會阻止群眾看到事物本來的麵目,削弱群眾判斷力。。在傳播過程中,群體意見的形成往往具有盲目性,群體更容易臣服於有名望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
“李芊火車助產係非法行醫判賠”帖子被熱傳的第二天,南京中院確認該帖子為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謠言編造者係河南省新鄉市婦幼保健院院長助理尚林輝,並已被河南警方行政處罰,半年之後,該帖被一些公眾賬號、網站發布、轉發,多個危險公眾號更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刪帖。。諸如擁有龐大粉絲群的意見領袖有意對部分事實持沉默,為吸引眼球而肆意推送,粉絲在對事件不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又基於對意見領袖的信任或喜歡的情感粘性,其質疑和反對的態度很難被馬上激發,或是未能達到刺激追隨者主動積極地甄別信息的真偽、被忽視的事實的程度,這些會鼓勵粉絲否認意見領袖沉默的那部分事實。
三、合謀深化——強化網絡謠言場
人們可以說像不存在沒有神祗的社會一樣,也不存在沒有謠言的社會。謠言自古存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需求和交換頻度的增強,互聯網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個體的信息生產和群體互動,網絡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和核裂變式傳播,謠言乘勢而上。在網絡媒介參與建構的“公共空間”中,網絡謠言生成“場”。
“李芊非法行醫判賠”的謠言已有一輪辟謠,已很難再在網站、論壇獲得大範圍傳播,第二輪的傳播轉移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賬號或部分微博上,同樣形成了大範圍的高閱讀量和轉發量,《南京法官又要紅了》、《中國式的悲哀——南京昏庸法官再度製作奇斷》等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上廣泛流傳,成為一些商業賬號為了吸引關注的噱頭,一篇名為《南京法院,應對中國大陸全社會性道德大滑坡負責!》的文章,瀏覽量超過10萬。顯然,在第二次謠言傳播中,一些公眾賬號合謀對事件中的真實沉默了,一方麵,造謠帖抓住了醫患關係這個“熱點”,輔以煽動性的表達推波助瀾;另一方麵,一部分醫務人員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不加甄別的加以傳播發泄不滿,讓人們對“好人沒好報”唏噓不已,對法院的所謂“駁回上訴”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