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論網絡援手信訪解困的內在邏輯
傳媒e時代
作者:劉振勇 王舒
[摘要]當代中國,轉型問題、變遷問題、越軌問題的紛紜而至,致使利益受傷受損的民眾湧入信訪渠道乃至網絡平台進行反映和訴求,而政治體係內一些頑固的消極因素導致了信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治理原則的流變。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開放性、動員性,信息傳播的廣度、強度和陽光等,網絡法治語境下網絡援手信訪,促使了各級政府的依法履職和責任擔當,促進了信訪製度及其機製新常態的形成。
[關鍵詞]網絡媒體 接應信訪 權利實現 信訪解困
當代中國的信訪製度在承接和解決轉型時期社會矛盾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體製內存在的一些消極因素,致使越級上訪、纏訪、鬧訪等頻繁發生,這與權力運行的陽光性、透明性不足存在極大的相關性。網絡援手信訪後,極大滅失了體製內阻滯信訪權利實現的不良因素,推動了信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價值和功能的回歸。
一、信訪及其現狀
在我國,信訪是人民群眾來信來訪的簡稱。實際上,信訪就是從訴求信息輸入到官方解決問題結果輸出的過程或雙向互動。鄧小平指出,信訪就是要讓“群眾有氣就要出,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信訪權利就是對我國憲法第41條規定的公民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的監督權利的具體體現與落實。
當代中國,民眾或法人的來信來訪紛紜而至,從訴求的性質上分為三類:這就是參與類信訪、求決類信訪以及涉法涉訴信訪。在社會生活中,信訪多為求決類信訪,主要或者更多表現為打官司不受理或者不值當,悶聲不響又於心不甘,於是湧入信訪渠道訴求政府或其職能部門訴求公平、討要說法。由於問題的集中與量大勢猛,以及政治體係內的一些消極因素阻滯了信訪機製的暢通,致使信訪當地發生訴求無果,越級訪、纏訪、鬧訪頻繁發生。其間,“茶杯門”、“打錯門”、“抓錯門”、“要公平是臭不要臉”不時發生。而且,量化觀察發現,輸入信訪機製的原發性信訪問題發生增生裂變,出現了如信訪衝突案件、報複信訪人等次生問題;信訪黑牛黨以及信訪失望助推非法團體的潛滋暗長,截訪、銷號、被精神病等信訪衍生問題。信訪三元問題的套疊乃至梗阻,致使政界乃至於學界不少人士懷疑信訪製度存在的必要性,質疑信訪製度長期以來鞏固黨政合法性的作用。
二、信訪權利實現不易的複雜成因
今天社會生活中的訪民,雖然不乏憑借苦楚漫天要價的所謂纏訪、鬧事之主,但是,絕大多數訪民本自良善,若非利益受損或正義不張決不會跋山涉水、自討苦吃,然而憲法賦予公民的信訪權利,卻得不到應有的敬畏和尊重,竟然在不同的部門之間被推來推去,很顯然,信訪權利實現不易的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原因。
1、訴求中適逢信訪機製不甚暢達,涉事的弱勢群體的權利有被虛化的傾向
公安部一位領導在某縣做調查時發現,在信訪群體中,沒有一個是科級以上幹部的親屬,包括村主任這一級幹部的親屬都沒有。可見,上訪訴求者真正是社會最底層、最弱勢的群體。對於弱勢群體而言,要實現從權能到權益的轉變,除了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外,更需要黨和政府的主持公平、伸張正義,對民眾權利予以積極的保護和保障。但是,在構建法治社會的過程中,黨和政府所構建的信訪製度和機製如若存在不暢或失之疏浚,公民的信訪權利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虛化或空置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