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我軍形象塑造的“微平台”
傳媒e時代
作者:王爽
[摘要]隨著4G移動網絡的興起和3G移動互聯網的全麵鋪開,我國新媒體發展呈現出嶄新的麵貌,即不斷向移動化方向發展。把握好我軍形象塑造的微信、微博、微視等“微平台”,是順應傳播領域新變革的明智之舉。
[關鍵詞]微平台 涉軍輿情 軍隊形象
手機移動網絡的發展推動新媒體應用的移動化趨勢,微電影、微視頻的興起體現了傳播方式的微型化發展,隨之而來的新變化、新潮流昭示著嶄新的“微傳播”時代的到來。把握好我軍形象塑造微信、微博、微視等“微平台”,是順應傳播領域新變革的明智之舉。
一、“微平台”上我軍形象傳播的特點
1、蓬勃發展中的信息傳播微平台
隨著4G移動網絡的興起和3G移動互聯網的全麵鋪開,中國新媒體發展呈現出嶄新的麵貌,即不斷向移動化方向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5億人,超過網民總數的80%。2013年新增網民中,有70%是手機網民。微信、微博、移動新聞客戶端等已成為手機網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使用手機在線收看和下載視頻的用戶數為2.47億。
微平台的移動化、便捷化、及時化方便了網民之間的交流和資訊的獲取。同時,也為政治傳播提供了一條接地氣的傳播途徑,政務微博、微信推動著社會管理的創新。在此方麵,軍隊也嚐試著有所作為,爭取輿論先聲。例如羅援、戴旭等軍人開通微博,軍隊媒體開通微信公共賬號,都是順應微平台的發展趨勢,主動塑造我軍形象的積極探索。
2、微平台上涉軍信息傳播特點
微平台的傳播途徑呈現出多樣性的樣態,透視我軍在微平台上的形象塑造,除了官方媒體的探索外,更多的是在其他微平台上的公開報道中展現。
例如,用戶數超過6億的微平台微信,其中的活躍用戶超過2.7億。騰訊新聞以每天2-3次的頻率向微信用戶推送,騰訊新聞推送是微信平台上無需關注即自動發送的官方推送,因而對大多數活躍用戶來說,都會注意到相關推送。涉軍新聞通過該平台極易進入用戶視野。
另外,澎湃新聞客戶端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新媒體轉型的創舉,時事類新聞是該媒體的重頭戲,其對軍隊新聞表現出持續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人事風向”“打虎記”和“澎湃防務”三個欄目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軍反腐取得的成效,信息公開方麵的進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平台上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等特點,在使得軍事新聞受到更多人關注的同時,也增加了涉軍輿情的複雜性。
3、傳統媒體與微平台的融合發展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於媒介融合發展提出了工作理念、實現路徑、目標和總體要求,對於中國媒體與媒體從業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微平台的發展顛覆了傳統媒體的信源優勢。由於手機具有便攜性的特點,借助手機為載體的微平台便成為手機網民了解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渠道。傳統媒體信息發布能力弱化,媒體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遏製的趨勢。
二、微平台上我軍形象傳播麵臨的挑戰
1、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
通過整治網絡謠言、打擊網絡水軍,網上輿論環境日趨清朗。然而,涉軍信息具有敏感性,許多信息涉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微平台傳播的不可控性較強,容易發生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
轟動一時的“棱鏡門”中,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斯諾登向媒體披露,美國情報機構借助電子偵察衛星、介入全球互聯網端口等手段,對互聯網、無線電以及移動電話通信進行監聽。一旦交談中出現預設好的關鍵詞,這些電子設備就會豎起“大耳朵”,自動將通話內容記錄,最後交給情報人員做出解析。因此,軍方手機泄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網絡輿論環境危機四伏
南京軍區所作的關於社會思潮的調研顯示,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四支“理論毒箭”。一是“普世價值”論,二是“憲政民主”論,三是曆史虛無主義,四是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詆毀、侮辱我軍形象的言論也借助微平台甚囂塵上,但由於監管困難,這一現象在微平台上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