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特色研究(3 / 3)

3、“寬窄巷”文化特色分析

(1)地方特色鮮明,卻又開放兼容。根據國外指標、四川本地指標、國內其它地區指標和無地域信息指標分析“寬窄巷”的地域特色。(說明:數值有交叉。如一篇文章寫了國外和四川兩個指標,則統計時國外指標和四川本地指標均各得一票)

研究表明,副刊“寬窄巷”文章所寫的地方以四川本地最多,占據總數的50%以上,而且呈現逐月上升的趨勢。如《張劍:調弦品竹茶墨俱香》介紹地道的成都人張劍,從而介紹成都的茶文化、文墨文化;又如《二十年之變:成都鏡像》,用鏡頭記錄成都20年建築和人文的變化,感歎時間荏苒,經濟高速發展卻又不失文化底蘊的成都印象。

難能可貴的是,“寬窄巷”也不乏國內其他地區和國外地區的文章,11月的國外地區文章已經達到了19篇,超過國內其他地區的文章,這表明,副刊“寬窄巷”在著重展現本地特色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國外信息,有“開放兼容”的姿態。

(2)“中國風”展現美麗中國。“寬窄巷”,是根據寬窄巷子而來。寬窄巷子本是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寬巷子與窄巷子是成都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往昔的縮影,一個記憶深處的符號。《華西都市報》正是借用了這個頗具中國文化的名字。再者,“寬窄巷”由百歲翁馬識途先生題書刊頭,是中國文人的追尋地,加上中國風的水墨風格字體,“寬窄巷”的中國風更鮮明了。

(3)平民色彩。說“寬窄巷”平民色彩,是因為它不僅僅是文人和大家的舞台,它也是愛好文學的學生的平台,在“少年派/老街坊”中邀請四川範圍內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來稿,每一期大致刊登10篇,這不但鼓勵了大批愛好文學的學生,也讓報紙更具親和力。

結語

都說“專刊主攻,副刊主守”,副刊在報刊的重要位置已是學界和業界的共識。《華西都市報》新改版的副刊“寬窄巷”以其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副刊舞台上,成為《華西都市報》副刊新理念的彰顯,相信也是我國都市報副刊的一麵領先的旗幟。

副刊大能量,板塊數量多。“寬窄巷”的副刊占據了周末版本的最多數板塊,可以說是最受青睞的,副刊的內容豐富,展現思想,增加知識,是大多數文學愛好者的文化淨地。

欄目多樣化,詼諧又娛樂。“寬窄巷”不僅有專家學者的思想,也有小學生高中生的感受;不僅有優美文字的展現,更有豐富多彩的圖片。但是,研究中表明,副刊中對生態文化缺乏了一些關心。

文章篇幅小,圖片數量多。“寬窄巷”更偏愛篇幅較小的文章,同時,也多用彩色的圖片奪人眼球,是現代都市報潮流的領跑者。但是統計後發現沒有漫畫之類的欄目,詩歌也極少,這使副刊的多元化受到限製。

地域特色為主,中國風特色鮮明。“寬窄巷”本就是成都本地的地名而來,文化和曆史氣息濃厚,是當地風情風貌的最好體現,也是展現中國風的不二之地。

平民色彩顯著,文學氛圍濃厚。都市報是最貼近群眾的報紙,是群眾文學夢想的平台,從《華西都市報》的發行量就能看出它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

當然,《華西都市報》還增加了微信公眾號和APP,在新媒體的浪潮下選擇與新媒體融合,贏得受眾喜愛。看來,隻要找到新式的專副刊文化,提升自身品味,就能在新浪潮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