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特色研究(2 / 3)

二、2014年《華西都市報》副刊的內容分析

1、版麵分析

版麵分析可以直接看出副刊在都市報的輕重位置。在版麵緯度下設置了版麵數量和版麵編排兩個緯度。

(1)版麵數量。通過對《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主要板塊的分布情況研究得知,“要聞”和“大特稿”板塊固定每日有1版;“第一眼”板塊每日1-4版不等;“大都市”“星娛樂等”板塊0-2版不等;“特別報道”“健康態”是11月新增的板塊,“廣告”“解讀”“文藝範”“特刊”“品味客”等板塊是12月新增的;“財富潮”“健康態”和“觀天下”板塊在12月已經沒有再出現過了。

副刊“寬窄巷”是占據內容最多的板塊,每日居於4-7個板塊之間,每個月“寬窄巷”所占的全部板塊的比例很高,在38%左右,11月更是達到了40%。由此可知,《華西都市報》周末版本在改革了副刊之後,板塊浮動比較大,還處於實驗的階段,但是已經越來越成熟,有了比較固定的板塊比例了,其中,副刊“寬窄巷”的數量一直以來都最多,比例最高,是《華西都市報》周末版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之一。

(2)副刊“寬窄巷”版麵編排情況(廣告除外)。統計分析得知,“寬窄巷”中圖片的數量一直多於文章的數量。可以說,在“讀圖時代”的衝擊下,報刊已經改變了“重文輕圖”的風格,轉而實現了“圖文雙翼齊飛”;對“寬窄巷”圖片狀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彩色圖片數量一直領先於黑白圖片的數量,並且彩色圖片的數量呈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副刊運用了彩色圖片對人眼視覺的強烈衝擊力的特點,在前5秒內率先抓住受眾的眼球。

2、內容分析

第二個緯度主要是針對“寬窄巷”文章的分析,通過文章篇幅、內容體裁和內容題材幾個指標,研究“寬窄巷”的特征和發展趨勢。

(1)篇幅。本文按照“≤1/4版麵的文章”、“>1/4且≤1/2版麵的文章”、“>1/2版麵的文章”這三個標準將文章分為“小篇幅文章”、“中等篇幅文章”、“大篇幅文章”三個緯度。研究表明,在209個樣本中,“寬窄巷”主要采用小篇幅的文章(文章占據版麵的麵積≤1/4),小篇幅文章占據所有文章的60%以上,而中等篇幅和大篇幅的文章比較少。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副刊是大眾觀點和情感的抒發地,對字數要求不高,也不需要長篇大論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風格比較活潑,娛樂性更強。

(2)內容體裁。將209篇文章按照推薦類(書籍、電影、畫、音樂等)、詩歌類、一般文學作品(散文、小說、雜文等)、漫畫類、人物傳說類、信件類和其他這幾個指標劃分,研究發現《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內容體裁的選擇傾向和不足。研究得知,“一般文學作品”總共157篇,占據了“寬窄巷”總數的75%,副刊的文學性質由此展現;另外,“人物傳說”類的文章比例也比較高,占10%,可以說,從對人物的介紹,延伸到人物所處的曆史時代,講述曆史故事,這類文章也是副刊的選擇;但是“詩歌”這類文學性較強的文章卻很少,漫畫更是沒有。

(3)一般文學作品。從副刊“寬窄巷”的內容體裁的分析中得知,“一般文學作品”占據了副刊的絕大位置,所以針對“一般文學作品”,細分出了以下幾個指標:1.抨擊社會現象;2.文化曆史;3.抒發情感、覺悟人生;4.奮鬥和勵誌;5.輕鬆休閑娛樂;6.科技信息。

由表1可以看出,“一般文學作品”中,以文化和曆史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最受青睞,其次是抒發自己情感、感悟人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這表明,文學作品中,以曆史和文化為題材的文章最容易被選中刊登,也表明《華西都市報》副刊對我國曆史和文化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