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特色研究(1 / 3)

《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特色研究

報刊經緯

作者:高慧玲

[摘要]本文分析了《華西都市報》新改版的副刊“寬窄巷”的特色。首先對研究的選題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義作出了解讀;運用了文獻法、內容分析法和抽樣的方法用量化評估“寬窄巷”的新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此外,本文認為,“寬窄巷”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國風特色和濃重的平民色彩都為都市報副刊的未來點明了道路。

[關鍵詞]《華西都市報》 寬窄巷 副刊 地域文化

副刊肩負著傳承文化、回顧曆史、傳播思想的任務,是報紙中最開闊、最自由的平台。優秀的報紙副刊,如《羊城晚報》的《花地》和《晚會》、《北京晚報》的《五色土》和《四合院》等等,這些報紙副刊都堅守著較為高雅的文化品味,它們在貼近讀者的同時,也不失其獨立的品格。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國的報紙副刊究竟發展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又有了怎樣的創新和變化?經過搜集整理,發現在我國公開發表的有關副刊的論文著作中,整體感覺僅僅觸及表層,未能深入實質,並且對報紙個案的分析也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僅僅是對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報紙副刊的研究,針對西南部城市報紙副刊的個案分析研究是存在缺口的。

另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報紙構成強大威脅,人們不由自主的產生了對報紙生死存亡的擔憂。“台灣報紙的副刊一個接一個消失……大陸的副刊在轉型經濟中麵臨同樣的問題”龍應台這樣說。有的報紙副刊為了招攬讀者,贏取更多的廣告收入,輕則同質化現象嚴重,毫無自己的特色和立場,重則不惜降低自身文化品味設法尋找低級趣味,導致副刊娛樂化和庸俗化的現象風行。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第一份都市報——《華西都市報》選擇革新副刊,將“大周末”一改“寬窄巷”,其風格和定位也隨之變動。《華西都市報》意在為何?“寬窄巷”又何去何從?希望能通過對《華西都市報》副刊的個案研究找到副刊的發展路徑,給現代都市報副刊提供借鑒,促進我國報紙副刊的發展。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華西都市報》是中國第一張都市報,開啟了中國報業的“都市報時代”,榮獲“中國報業創新獎”,是中國報業發展的一個曆史縮影。2014年10月11日,《華西都市報》副刊改名為“寬窄巷”。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分析法、樣本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等量化研究的結合,對2014年《華西都市報》新副刊“寬窄巷”設置緯度和指標,抽樣分析“寬窄巷”版麵編排的特色、青睞的文章類型、想要傳達的思想等問題。這樣三者結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報紙副刊上還未出現過,算得上是創新。

因為《華西都市報》是2014年10月11日才開始改副刊名為“寬窄巷”的,所以本文選取了《華西都市報》2014年10月、11月和12月的副刊研究,按三個月分層抽取樣本,每個月按隨機抽樣的辦法抽取了10月11日、10月12日、10月18日、10月26日;11月1日、11月9日、11月22日、11月30日;12月7日、12月13日、12月20日、12月28日這12天的報紙作為樣本。

本文根據科學的分類和計算,將副刊“寬窄巷”的分析分為以下緯度:

緯度1:版麵分析(指標:版麵數量、版麵編排);

緯度2:內容分析(指標:文章篇幅、內容類別、內容體裁、內容題材);

緯度3:文化特色分析(指標:地域特色、中國風特色、平民色彩)。